第342节
��出。

  这次之所以未真正爆发冲突,无外乎是秦州的守卫还不至于让晏殊深感不安、非硬留下狄青不可;也是因为双方多少都看在他的面子上,忍下了脾气和不满。

  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他担忧的,还在后头。

  作为这次西线总指挥的范雍,于朝野上下的举荐下走马上任,可谓‘众望所归’,却是个再典型不过的‘儒人’:从无武功建树,于兵戎之事的粗浅了解,远不及对诗词典籍的通。

  对凡事求稳妥的儒臣,与渴望建立军功的武将的雄心壮志,注定要产生剧烈冲击。

  而这种冲击所导致的结果,便是远伐的宋军将缺乏统一的意志。

  要么是眼睁睁地看着战机被荒废,庸碌无为,甚至错判战局,战死沙场;要么是将官违令而行、不令而行,自行其是,之后要么迎来秋后算账,要么上下混乱不成体统,战略得不到正确的执行,一败涂地。

  除非……

  陆辞叹了口气,深刻地感受到了自身的无能为力。

  具体的点兵点将上,连皇帝都不能为所欲为,更何况是他一资历最浅的区区参政呢。

  除非范雍是天赋被埋藏多时的天纵将才、或是他运气绝佳,又或是蕃军骁勇万分、一路摧枯拉朽,无需他们锦上添花……不然诸多弊病的逐步暴露,都必然会让这支本就因远征而忐忑不已的宋军蒙上惨重代价。

  对于在唃厮啰的统领下的这支蕃军,所拥有的远征能力究竟有多强悍,可未曾经受过任何考验。

  仗地利之便守城,与远征夏国城池的难度,绝不可相提并论。

  对于已然出发的西军,他除了眼睁睁地看着、等待结果外,就只有寄希望于最大的变数——他的小海棠,以及以他为首的、包括杨文广、高继宣、张亢等一干年轻儒将身上了。

  而对于秦州的守备,他却可做些运作,至少宽了小狸奴的心,也护住毫不知情的秦州百姓。

  陆辞凝神细思,良久,提笔点墨,笔走游龙下,一篇奏疏便跃然纸上。

  翌日早朝时,陆辞不急不慢地跟在张士逊后头,走向官家,将奏疏呈了上去。

  经陆辞新官上任的那一吓,赵祯对小夫子呈上来的任何奏疏,都忍不住多打醒几分神来。

  他谨慎地抬起眼来,飞快地向小夫子投去一瞥,丝毫没从那面带微笑的面庞上看出任何端倪,只有抿了抿唇,将奏疏打开了。

  “《书》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仔细一读,他本能地松了口气。

  好在,不似头回那般石破天惊了。

  不过这篇不长不短的奏疏所指的、让边关重镇的文官暂让出帅位、由武官执掌之事,也足够让朝中无数文臣跳脚唾骂了……

  赵祯不有些坐立不安。

  不过,他很快又寻思着,小夫子几乎不做无把握的事,且被委派去那重镇秦州的不是别人,而是朝中上下皆都知晓的其友人晏殊,此时提出替换人选,恐怕心意坚定,准备亦是十足。

  他于是清清嗓子,命人将那奏疏念出后,果不其然,朝中倏然哗声一片。

  面对无数质疑,陆辞从容超前迈了两步,转过身来,面朝百官,有条不紊地继续阐述:“大战起时,儒臣文吏何以措手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