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节
  对于李元昊的反应之果决,陆辞又非神人,自然未能预测到。

  按常理推断,哪怕李元昊再想发战,也会因李德明的压制而不得不偃旗息鼓,而王钦若的安危也就能得以保障,顶多吃点苦头罢了。

  能让朝廷不得不正视党项的野心和威胁,陆辞一番筹划的短期目的,也就彻底达到了。

  却不料李元昊为保全己身,宁可选择弑兄伤父,以如此不光的方式上位——这也就意味着,他不得不靠与宋廷真正开战,来暂时抑制内乱苗头,再靠争取出来的备战时间,来紧急梳理内务了。

  两国即将交战,被迫做了‘来使’的王钦若能否侥存,就全然取决于朝中到底有多少人想他活,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了。

  可想而知的是,急缺物资的李元昊,必然是要狮子开大口的。

  他无奈道:“官家仁厚,定然不会弃王尚书于不顾……至于其他的,就得看王尚书的运气了。”

  真说出来,正受苦受难的王钦若铁定不会相信的是:比起恨其时恨不得将其大卸八块的寇准,或是一直有心压制对方、不令其出头的王旦,他毕竟无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知晓源头还在宋真宗身上,对这位虽也有政绩、却在士林中声名狼藉的佞臣,并称不上太多厌恶的。

  ……说白了,就连这场算计,也完全是王钦若自己莫名撞进来的。

  哪里想到,人还能倒霉到这一步?

  陆辞按了按发胀的眉心。

  虽说只是备战,两国还将象征性地走一走交涉的程序,少则一年两年,多则三四五年……但发展过于急速,宋军中将才还处于青黄不接的地步,堪用的老将仅曹玮一人,也绝对不是他所乐见的。

  不过反向看来,李元昊亦是手忙脚乱地面临着内忧外患,可比宋军要头痛得多。

  这些话,当然就不好同狄青他们说了。

  “好了,你们回去罢。只是这些天清查细作之事,你们既然略同党项语,便多心些,有机会便协助一二,”陆辞笑着鼓励道:“青弟姑且不论,对舜举而言,这些功绩,事后都会被算在内一并上报的,记得卖力一些。”

  高继宣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刚要说些什么,就被狄青给当机立断地拖着带走了。

  陆辞好笑地看着二人,摇了摇头,走出内厅,刚回到签事厅,不由一愣。

  不知从何时起,就有一群人静静地候在厅中,最前的是一列神容整肃的禁军,而为首者……刚好还是他认识的。

  目光交汇的瞬间,仗着站在最前无人会看到自己,那人原本一丝不苟地板着的脸倏然化开,还冲陆辞飞快地眨了眨眼。

  即使略微发福了一些,还是不难认出,就是与他曾有过两事之缘的羽林郎将齐骆。

  真不曾想,连这种场合,都能乍逢故人。

  陆辞微哂,瞬间会意,即刻整衣正冠,俯首等候。

  诏令一至,要么是将他诏回京师去说明情况,要么是空降高官,让他顺利退居二线,专心辅佐。

  若是前者,那还真不奇怪:毕竟将他召回京中,可是小皇帝念叨已久的话了,自己这回是无论如何也难推脱开的,还得为事情脱离掌控而向小皇帝请罪和进行说明才是。

  若是后者,他亦是求之不得:得以留在熟悉的秦州这条前线上,以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