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节
  但经这些日子以来的诸多事后,他愈发明白,需有一技之长,能为公祖派上用场,才可长长久久地伴于公祖身侧,而非一昧拖累,索取。

  他学文全靠使大劲地死记硬背,在习武一道,倒厚颜称得上句‘一点就通’,自然舍不得放弃。

  陆辞看他最近在军中大放异,靠一手箭法光芒万丈,满身都是耀眼夺目的神气,又怎么说得出拒绝的话来?

  况且这回又是跟着曹玮将军,风险不至于多大,陆辞略作思忖,便在狄青满是希冀的目光中,欣然应允。只在其出战前,布置了回来时必须完成的作业,以过于耽搁了学业。

  狄青:“……”

  他沉默地看了眼让人头皮发麻的作业单子,接着就迈着沉甸甸的步伐,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大军开拔后的第五日,陆辞接到的还不是朝廷列赏的诏书,也还未迎来宣读诏书的内臣,而是一封出自太子亲笔的密信。

  份量不轻,他凭经验一摸,估摸出少说也有十六七张纸。

  自从官家病倒,太子再次监国后,多半是因两头奔忙,无暇写信,他的确颇久不曾与这位以前的学生有这般亲昵的交流了。

  这回大胜,太子会寄信来,也在情理之中。

  陆辞多少有些好奇,逢大变故的小太子,身上会有多大的蜕变,便搁下手头事务,优先打开了这封密信。

  然而他猜测中那‘成熟稳重、波澜不惊’的太子形象,当场就随着信纸中的第一段变得粉碎。

  在高高兴兴地详细述说了自己是如何临机应变、靠着从他处学来的见闻,让丁谓和曹利用的不良居心落了空的壮举后,小太子就跟头次学会开屏的小孔雀似的,意犹未尽地在第一段末尾就添了句:“分别未足岁,思君已若狂。”

  陆辞面无表情地手一抖。

  是不是独创肉麻派的柳七,对他老实沉稳的太子传授了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关于柳开。我实在是想提一提这位相当悲情的人物。以下出自《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

  柳开一生特立独行,意识行为中夹杂着不少的新旧冲突,以至于身上总纠缠着许多真伪难辨的轶事传闻。

  柳开出身高门大姓的河东柳氏(柳宗元和柳公权)都是这一氏的。而大名所在的河朔地区,自中唐乱世以来兵火不熄,强藩悍将打斗不已,故民风颇为剽悍,百姓习武蔚然成风。柳开虽是富家子弟,但受到当地风气熏染,自幼也喜好操弓舞剑,不仅练就一身过人的射箭功夫,而且胆子特别大。《宋史》本传记载:后周末年,某日夜间突然有强盗闯入家里,大家都惊恐不敢动,才十三岁的柳开抽剑就冲了过去。强人只得翻墙逃跑,结果被柳开挥剑劈掉两个脚趾。

  柳开年轻时已写出不少名篇,从而博得许多知名学者和官员的青睐,像大名知府王祜和翰林学士卢多逊都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对于柳开的文学成就,元人修的《宋史?儒林传》这样评价:宋初,杨亿等仍沿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自欧阳修出,倡导古文,王安石、苏轼、曾巩继之,“宋文日趋于古矣”。由此足见其在宋代散文史上不可小觑的地位。

  在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他报名科考,结果一试中举,此时他不过二十六岁。

  柳开入仕后,官运一度顺畅。他先做了五年多州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