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部分
�我做人从来都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很少会费神去想为何要怎么

  做。刚才我正是想起世民兄设有一个‘天策府’,专掌国之征讨,有长史、司马各一人,

  从事郎中二人、军谘祭酒二人,典签四人,录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功、仓、兵、

  骑、铊、士六曹参军各二人,参军事六人、总共三十四人,俨如一个小朝廷,可见世民

  兄志不只在于区区征战之事,才有感而问。”

  李世民和徐子陵听他如数家珍般详列出“天策府”的组织细节,都听得目瞪口呆,

  哑口无言。

  秦川淡淡道:“这理由够充份吗?”

  李世民苦笑道:“我服了!若秦兄肯为我所用,我必会请秦兄负责侦察敌情。所以

  为君之道,首要懂得选贤任能,否则纵有最好的国策,但执行不得其人,施行时也将不

  得其法,一切都是徒然。”

  徐子陵心中暗赞,若换了是李密或杜伏威,见此人对自己的事了如指掌,不动杀机

  才怪。但李世民却谨遵诺言,从实地回答,又答得洒脱漂亮,只是这种胸襟,已非其他

  人能及。

  秦川沉声道:“大乱之后,如何实现大治?”

  李世民先向徐子陵微微一笑,才答道:“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若为君者肯以身

  作则,针对前朝弊政,力行以静求治的去奢省费之道,偃革兴文,布德施惠,轻徭薄俺,

  必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中土既安,远人自服。”

  秦川听得默然不语、好一会后才道:“徐兄以为世民兄之论如何?”

  徐子陵想不到他会忽然问起自己这旁人的意见来。哑然失笑道:“对为政小弟只是

  个门外汉,那有资格来评说世民兄。不过世民兄‘静中求治’的四字真言,却非常切合

  我的个性。大乱之后,只有去奢省费,与民休养生息,不违农时,才能促进生产,使民

  衣食有余。”

  秦川仍是面对空壁,沉声道:“昔日文帝杨坚登基,不也是厉行德政,谁料两世而

  亡,世民兄对此又有何看法。”

  李世民叹道:“秦兄此句正问在最关键处,只此已可知秦兄识见高明,非同等闲。

  未知我两人可否移座与秦兄面对续谈呢?”

  秦川笑道:“尝闻世子爱结交天下奇人异士,当然亦有容纳各种奇举异行的胸襟。

  区区一向独来独往,这么交谈最合区区心意,假若世民兄坚持要换另一种形式,区区只

  好告辞!”

  李世民向徐子陵作了个耸肩的动作,表示出无可奈何之意,微笑道:“我只是想一

  睹秦兄神采,既是如此,便依秦兄之言吧!”

  秦川淡然道:“早知世民兄不会强人所难,这么就请世民兄回答刚才的问题好了。”

  李世民不解道:“秦兄为何像是要考较我当皇帝的本领似的呢?”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