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5-3446跛鸭(求月票)
�非是想敲定,由自己来负担这个费用。

  不过你们也太小看哥们儿的肚量了吧?一时间,陈区长觉得有点无语,这一点钱也要挤兑我,真是没见过个钱。

  这还不算完,王宁沪还有话,他看一眼隋彪,“小隋啊,你说的这个大学生返乡创业……也应该有个制约吧?比如说大学的品牌啦,是不是211,海外归来的又该怎么照顾。”

  “我想的是国家承认的、正规的全日制大学就行,”隋彪沉声回答,“至于说名牌或者海外的大学,那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还有个制约,要强调一下,”陈太忠正暗暗生气呢,听到王宁沪的话,觉得有个重点必须指明,“一定得是应届大学生。”

  “这个……有点矫枉过正了吧?”王宁沪愕然地看他一眼,隋彪所写的材料上,也没有这一条,王书记在瞬间就反应了过来,这个疏漏,是为了人情留的,而且他认为陈太忠的要求,也有点理想化了,这人情往来,谁能躲得过?

  所以他认为,该有个折中方案,“弦儿绷得太紧了容易断,我觉得应届生毕业不超过三年,就可以政策性地引导返乡创业。”

  “这个我不同意,”陈太忠很坚决地摇摇头,“毕业生走上社会之后,很容易迷失,还是初出茅庐的学生好,一张白纸。”

  “但是在社会上经历过的学生,才有实践经验,”王宁沪针锋相对地反驳他,“初出茅庐……那是什么都不懂,说起来是满肚子的蓝图,真要让他们做什么,什么都做不好!”

  “毕业两年或者三年,在大城市呆不下去,又借回乡创业的名义,回来争取贷款的主儿,”陈太忠冷冷一笑,“宁沪书记您觉得这种人,可信度有多高?”

  “有经验总比没经验强,我是这么认为的,”王宁沪好歹也是市党委书记,明知道陈太忠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但是他就是要坚持己见。“照你的要求,回来的都是应届毕业生,成功的概率不会很高。”

  事实上,这个辩论是无正解的,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

  陈太忠听到王书记的指示。也是据理力争。“成功率低一点无所谓。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让这个政策持之以恒并且成为北崇的名片,那就是栽下了梧桐树,早晚会有成群结队的凤凰来……能完善了制度,并且坚持落实,成功率不请自来。”

  你怎么还不明白呢?王宁沪真是有点无语了,可是他还不能说得太清楚,“太忠,万事不能走极端。打个比方说吧,这件事我没信心说服大家,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前一阵你那儿跟花城闹得太凶了,大家眼里这是很失分的……得放手处且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合着还有花城因素?陈太忠听得又有点意外,不过这意外见得多了。一颗平常心也就培养出来了,他微微一笑,“我认为底线必须坚持,良好的习惯必须从一开始养成,开头都不能坚持原则的话,那必然会出现连中,央都挠头、都不得不大力治理的现象……冗员成堆。”

  “啧,”王书记咂一咂嘴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只是他心里在暗暗地叹气。

  你不加甄选地只针对应届毕业生,不但容易让项目失败,同时你也忽略了一点,敢惦记此事的往届生,多半都是有这样那样的关系的,普通人家的往届生,根本就不敢惦记这个——就算他们敢惦记,挡了别人的道儿,自然有人收拾他。

  而那些有关系的往届生,想要干出点成绩来,有各种人帮衬,也容易得多。

  但是这些话,他就没办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