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464 古温上新书
  邓铮在这个世界里呈现的“射雕三部曲”,除了时为稳扎稳打,减少纰漏,采用了部分新修版的改动外,都是三联版。…≦。…≦

  所以对于第一个“原创是谁”的问题,是没有给出正面回答的。

  他也不准备给出。

  至于第二个问题,不止目前网络上大家很关注,毕竟一个“阴”,一个“阳”的,好像相生相克,格格不入,邓铮他小时候读书时,就曾忧心忡忡了大半年长大后到底是该学习厉害呢,还是学习厉害?

  不过这个问题他一直就没搞明白过。

  前后不同版本中,改动是很大的,功法基础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开始都是达摩的,属“释家”武学。

  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说是有段时间金庸先生看了不少道家的典籍,在文化认同上更加偏向中国固有文化,因此他武功的渊源指归便向道家转变,改时,更是曾大费力气地写“西域武功比起中国学问,毕竟中原的学问更为精深”;

  也有说是被好友倪匡推动影响,看过倪匡系列的都知道,老倪对中华武术相当推崇迷恋,一直“致力于这两大旷世奇功的中国化”;

  更有说是一些书友不满意中国武侠体系里最高深的两门武功都是外国人写的,面上无光,觉得这样的中华武学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华武学,便不停写信、致电反馈,加上金庸先生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随后几次改动中,把知识产权全部从达摩手里拿走,前者给了黄裳,后者先是给了某位非达摩的中国少林和尚,后来则直接给了斗酒僧……

  至于的关联比较。最开始确实是相生相克、互相补充的“一阴一阳,并存于世”。

  偏重招式,偏重内力。包含无数神奇招术,诡秘莫测。义理艰深难学,但功成,内力至强,天下武学附拾皆可使用,却非世间武功所能伤害。

  三联版中。率先对作出调整,作者方面,由达摩改为黄裳。由原先是释家武学,变成中原的道家武学,与正式解除关联。

  世纪新修版中,与重新恢复关联,但不是招式内力互补关系,而是编写前,作者阅读过,觉得“失于阴柔偏颇”。所以结合佛道武功心得写下。

  然而,世纪新修版中,总纲却明言“九阴极盛”乃是灾害,总纲的要旨亦是要纠正这一点,弥补“失于阴柔偏颇”的毛病,加上总纲是梵文所写,所以,很多书友,包括金学专家认为斗酒僧所看过的,或者说参透的。可能不包括总纲,换句话说,他后来所苦心孤诣所创的,实际上跟总纲差不太多……

  总之。邓铮是被绕晕了。

  所以,以一个普通书迷的一家之谈,对于金庸先生晚年改书,邓铮个人是报以遗憾的。

  觉得亮点极少,大多地方有画蛇添足之感,且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当年唐三藏取经而经不得全。书又岂定是越改越好、争论点越少越妙的呢?

  微留余地,方是花未开全月未圆的最佳处。

  因此,办公室里这些家伙们这次失策了,任凭他们闹腾得再凶,也是完全徒劳无功,死活套不出半点口风来。最后只好郁闷作罢。

  容茂实等啊等啊,等到花儿都谢了,好不容易熬得第二天第三天“九阴九阳”热过去,第四天一起来,踌躇满志的他差点没心肌梗塞!

  因为这一天,不知道哪个混账王八蛋脑洞大开,在千度金梁吧里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