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祭黄帝陵
��”
说到天下一统,李况所有杂念都抛到了脑后,听得无比认真。
陈景乐梳理思绪:“老百姓吃不饱,原因自然是粮食不够吃。既然粮食不够吃,那怎么办?解决办法无非是推广耕地,播种耕种收获。这就是发展!”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当考虑如何提高粮食单产量,比如说将亩产两百斤,提升到亩产千斤。到那时,陛下觉得,天下还会有人挨饿吗?”
李况下意识点头,转而惊疑抬头:“亩产千斤?那岂不是仙人手段?!”
身后两个小宫女原本小心翼翼竖起耳朵,这会儿也是听得目瞪口呆。
这天下何曾听说过谁家粮食亩产千斤?怕是只有仙人才能做到吧?
国师果然是仙人无疑!
陈景乐哈哈大笑,后世那位将粮食单产量节节提升的大佬,可是被誉为新世纪神农的。
不过也让某些人吃得太饱了,整天想着搞事情。
陈景乐微笑说:“陛下,亩产千斤,是可以的,不过以大唐现在的实力,比较难办到,不如先将产量提升至三五百斤吧。”
哪怕将产量提高一倍,也能让这天下少一些饥荒难民了。
而且他还有个历史穿越者们必定准备的大杀器没拿出来呢!
那就是番薯,也叫地瓜。
几乎每一个明朝以前的历史穿越者,都会祭出这个大杀器,用祥瑞啊神物之类的名头,把那些皇帝大臣们忽悠得不要不要的。
没办法,这东西产量实在惊人,而且不挑土地,不管是屋前屋后,还是肥田旱地,坡田水田都能耕种。
虽然番薯不能多吃,胃会泛酸,但是对这个时代很多吃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胃泛酸算得了什么,只要吃不死人就行了。
陈景乐记得这东西好像大唐还没出现,明代才会从菲律宾传入中国。
得找个机会去一趟才行。
陈景乐道:“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这里面大有学问,要尽快投入其中,但是又不能着急。贫道希望陛下能多关注民生,多体察民情,切勿做那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李况严肃恭谨道:“朕明白!”
紧接着他又向陈景乐请教了其他诸多问题。
最后感慨道:“国师大才,朕所不能及!”
陈景乐只是摇头轻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陛下而今懂得这些道理,尚未算晚。”
自己可是站在五千年文明大国的肩膀上说这些话,自然要领先这个时代。
陈景乐略一犹豫,说:“若有朝一日,臣不在了,陛下千万记得,要努力发展壮大李唐江山,雄踞中原,北击游牧各部,西灭吐蕃诸族,让南越百族臣服,再现万国来朝盛世,那臣……亦无憾了。”
“国师……”李况愕然,微微皱眉。
陈景乐伸手打断,摇头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未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
“朕明白了!”李况深吸一口气,郑重点头。
……
七天后,大部队终于到达升平县。
一路上舟车劳顿,差点把那�
说到天下一统,李况所有杂念都抛到了脑后,听得无比认真。
陈景乐梳理思绪:“老百姓吃不饱,原因自然是粮食不够吃。既然粮食不够吃,那怎么办?解决办法无非是推广耕地,播种耕种收获。这就是发展!”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当考虑如何提高粮食单产量,比如说将亩产两百斤,提升到亩产千斤。到那时,陛下觉得,天下还会有人挨饿吗?”
李况下意识点头,转而惊疑抬头:“亩产千斤?那岂不是仙人手段?!”
身后两个小宫女原本小心翼翼竖起耳朵,这会儿也是听得目瞪口呆。
这天下何曾听说过谁家粮食亩产千斤?怕是只有仙人才能做到吧?
国师果然是仙人无疑!
陈景乐哈哈大笑,后世那位将粮食单产量节节提升的大佬,可是被誉为新世纪神农的。
不过也让某些人吃得太饱了,整天想着搞事情。
陈景乐微笑说:“陛下,亩产千斤,是可以的,不过以大唐现在的实力,比较难办到,不如先将产量提升至三五百斤吧。”
哪怕将产量提高一倍,也能让这天下少一些饥荒难民了。
而且他还有个历史穿越者们必定准备的大杀器没拿出来呢!
那就是番薯,也叫地瓜。
几乎每一个明朝以前的历史穿越者,都会祭出这个大杀器,用祥瑞啊神物之类的名头,把那些皇帝大臣们忽悠得不要不要的。
没办法,这东西产量实在惊人,而且不挑土地,不管是屋前屋后,还是肥田旱地,坡田水田都能耕种。
虽然番薯不能多吃,胃会泛酸,但是对这个时代很多吃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胃泛酸算得了什么,只要吃不死人就行了。
陈景乐记得这东西好像大唐还没出现,明代才会从菲律宾传入中国。
得找个机会去一趟才行。
陈景乐道:“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这里面大有学问,要尽快投入其中,但是又不能着急。贫道希望陛下能多关注民生,多体察民情,切勿做那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李况严肃恭谨道:“朕明白!”
紧接着他又向陈景乐请教了其他诸多问题。
最后感慨道:“国师大才,朕所不能及!”
陈景乐只是摇头轻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陛下而今懂得这些道理,尚未算晚。”
自己可是站在五千年文明大国的肩膀上说这些话,自然要领先这个时代。
陈景乐略一犹豫,说:“若有朝一日,臣不在了,陛下千万记得,要努力发展壮大李唐江山,雄踞中原,北击游牧各部,西灭吐蕃诸族,让南越百族臣服,再现万国来朝盛世,那臣……亦无憾了。”
“国师……”李况愕然,微微皱眉。
陈景乐伸手打断,摇头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未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
“朕明白了!”李况深吸一口气,郑重点头。
……
七天后,大部队终于到达升平县。
一路上舟车劳顿,差点把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