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踌躇四顾
/>
追击手杖失败,田旭回头看那个被他斩伤的剑修地仙时,却也已经不见了踪影。
仙界来武道小世界里历练的二十名地仙,如果算上那支手杖的话,田旭已经见过六人,每人都具有很强的飞行和隐身能力,看起来根本不会受到这小世界规则的压制似的。此时这个受伤的地仙隐身起来,就连田旭的嗅觉成像也无法找到。
当然,理论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仙界中人的实力比他们这些地球修炼者高得多,被小世界规则压制后仍然能够保持如今的水准。
只是田旭实在无法相信仙界中的地仙实力会比自己高出这么多。从他听说过的以往那些大帝们带队与仙界地仙们战斗的情景来看,仙界中或许有比地球修炼者境界更高的,但相同境界之间的差异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如此巨大的程度。
仙界的攻击者已经隐身起来,这次田旭没有急着逃走。刚刚那刀法的出现,已经使他有了与仙王分身一战之力,另外两个被他打伤的地仙更无法威胁到他,所以他也就没有了再消耗精神力逃走的必要了。
就这样停留在空中静静地观察了一阵四周,仙界三人再未出现,田旭也不再等待,轻轻几步跨出,身体无法再保持悬浮,又向地面落去。
这次落地比起他第一次从空中跌落时要轻得多,田旭的双脚着地之后,甚至都没有陷入泥土里面,落地时顺便在泥土表面上踏出的一层硬壳就承受住了他被这里的重力加成后的体重,还有他手中那把大刀的巨大重量。
田旭轻飘飘地迈步前行,脚步中再无此前那种沉重。他已经明白仙界中人在这武道小世界中飞行的办法。
刚刚他击破偷袭他的剑意时使出的那一刀,正是庖丁三刀中的最后一招——“踌躇四顾”。
田旭练习庖丁三刀已经有了一年时间,如果再算上在药王斗里面的时间加成来,更有了超过两年的时间。
他对庖丁三刀可以算是比较有悟性的,前两刀寻瑕抵隙和万物有间都是很快就练成了。只是这最后一招一直没有半点头绪。踌躇四顾这一招在庖丁三刀的刀谱中与前两招不同,并没有给出任何招式,而只是一大篇用刀的理论。
田旭对这些理论早已记得纯熟,只是如何应用到刀法上却没有任何办法,直到刚刚使出那一刀。
田旭回想刚刚切出那一刀的过程,当时他已经无路可退,他那一刀已经是最后的办法,是所谓不得不出的一刀。而对于那一刀如何使出,又砍向何处,他同样没有任何想法,惟一的想法就是这一刀不得不出,出刀的角度、速度、攻击的方位、时机却都是随手而为,仿佛自然就该如此一般。
不错,就是本该如此的感觉。正如那《庄子.养生主》中所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也就是完全凭感觉而出刀,完全就是本该如此的那种感觉,自然而然。
这种感觉并非是学自那刀谱,而是来自他自己长时间用刀的感觉,同时也是来自于他自己的综合实力,当对刀术的技巧,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对敌人实力的侦测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厚积薄发,用出那一刀。
以上所说各种条件,可谓是缺一不可,任何一点做不到,这一刀都用不出来。
当那一刀用出来的时候,田旭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这一刀将攻向哪里,也不知道攻击的效果会如何,直到破去敌招,击伤敌人之后,才像一个看客一样看到这一招的整个过程。
所谓�
追击手杖失败,田旭回头看那个被他斩伤的剑修地仙时,却也已经不见了踪影。
仙界来武道小世界里历练的二十名地仙,如果算上那支手杖的话,田旭已经见过六人,每人都具有很强的飞行和隐身能力,看起来根本不会受到这小世界规则的压制似的。此时这个受伤的地仙隐身起来,就连田旭的嗅觉成像也无法找到。
当然,理论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仙界中人的实力比他们这些地球修炼者高得多,被小世界规则压制后仍然能够保持如今的水准。
只是田旭实在无法相信仙界中的地仙实力会比自己高出这么多。从他听说过的以往那些大帝们带队与仙界地仙们战斗的情景来看,仙界中或许有比地球修炼者境界更高的,但相同境界之间的差异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如此巨大的程度。
仙界的攻击者已经隐身起来,这次田旭没有急着逃走。刚刚那刀法的出现,已经使他有了与仙王分身一战之力,另外两个被他打伤的地仙更无法威胁到他,所以他也就没有了再消耗精神力逃走的必要了。
就这样停留在空中静静地观察了一阵四周,仙界三人再未出现,田旭也不再等待,轻轻几步跨出,身体无法再保持悬浮,又向地面落去。
这次落地比起他第一次从空中跌落时要轻得多,田旭的双脚着地之后,甚至都没有陷入泥土里面,落地时顺便在泥土表面上踏出的一层硬壳就承受住了他被这里的重力加成后的体重,还有他手中那把大刀的巨大重量。
田旭轻飘飘地迈步前行,脚步中再无此前那种沉重。他已经明白仙界中人在这武道小世界中飞行的办法。
刚刚他击破偷袭他的剑意时使出的那一刀,正是庖丁三刀中的最后一招——“踌躇四顾”。
田旭练习庖丁三刀已经有了一年时间,如果再算上在药王斗里面的时间加成来,更有了超过两年的时间。
他对庖丁三刀可以算是比较有悟性的,前两刀寻瑕抵隙和万物有间都是很快就练成了。只是这最后一招一直没有半点头绪。踌躇四顾这一招在庖丁三刀的刀谱中与前两招不同,并没有给出任何招式,而只是一大篇用刀的理论。
田旭对这些理论早已记得纯熟,只是如何应用到刀法上却没有任何办法,直到刚刚使出那一刀。
田旭回想刚刚切出那一刀的过程,当时他已经无路可退,他那一刀已经是最后的办法,是所谓不得不出的一刀。而对于那一刀如何使出,又砍向何处,他同样没有任何想法,惟一的想法就是这一刀不得不出,出刀的角度、速度、攻击的方位、时机却都是随手而为,仿佛自然就该如此一般。
不错,就是本该如此的感觉。正如那《庄子.养生主》中所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也就是完全凭感觉而出刀,完全就是本该如此的那种感觉,自然而然。
这种感觉并非是学自那刀谱,而是来自他自己长时间用刀的感觉,同时也是来自于他自己的综合实力,当对刀术的技巧,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对敌人实力的侦测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厚积薄发,用出那一刀。
以上所说各种条件,可谓是缺一不可,任何一点做不到,这一刀都用不出来。
当那一刀用出来的时候,田旭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这一刀将攻向哪里,也不知道攻击的效果会如何,直到破去敌招,击伤敌人之后,才像一个看客一样看到这一招的整个过程。
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