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忽悠
人口,花费重金,种山薯,虚而不实的万亩,却只得这些?

  陆明虽没有明说这个意思,但相信叶青能听得出来。

  叶青慢慢喝了口茶,心下一沉吟,大劫转化福地是绝密,但隐去这实质目地,要寻合理根由的话,也不是无可解释。

  必须是堂堂正正之言,方可打动之

  想了下就颌首“此田疲乏,纯粹山薯支撑不起人口,但也意味着产出,意味着大地上根基。”

  又稍作解释“山薯作酿酒原料,万亩已经足以支持酒业扩张到全郡,甚至一州之用,这就是集气,工业……工坊的效果,不同于农事可以慢慢积累,酒业是骤然暴发,我家人才势力都不足以支撑,是以卖出小半股分来统合同业,其中关键的不在于我家有多少人口,而在于我家能驱动多少人力,这时就足以弥补万亩人气。”

  陆明笑了笑,不置可否,其实不用解释他也听得懂,这种仗着一时之势、一时之技,试图绕道来突破家格的做法,在他这层次多有看见,但没几个侥幸成功,重则反噬而家破,轻则打回原形,下场都不太好。

  叶青目光郑重,面不改色“当然,或有人认为何必买这田自己种,直接出资收购山薯,岂不是更方便而有利周转?但说实在,叶青不以为这酒坊技术能垄断多久,而在品牌、销售面与各家一齐共拓的情形下,就必须尽力独自拓展生产面,为此投三十万两,万亩田产量足以对全郡山薯形成价格垄断,对全州也有龙头议价优势,这就保障了酒坊在失去垄断后的继续发展。”

  陆明神色已严肃起来,这听起来有一定可行性,能保证延续,就至少能将失败风险降低大半。

  叶青瞧得分明,心里暗笑,自己所言借鉴了地球时产业链对上下游的渗透习惯——越往下游就越是普及,衍生出巨大的利润效益,而越往产业上游就越是基础,可能会产品利薄,却蕴藏着巨大的社会能量。

  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忽悠,三十万两银子买这荒地来种山薯,连他自己都不信

  </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