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买辆车
  杨锐坐在教室里,忍不住拿出一个小本子,将自己的收益记录下来。。

  到目前位置,杨锐已经积累了三份的分红收益。

  马力全开的西捷工厂是收益最稳定的,去年一个季度的利润是60万美元,分给杨锐15万,今年的预计利润应当有300万,意味着杨锐能够得到80万美元以上。不过,最终利润会受到半化学合成工厂的影响,而日系工厂若是全面更新设备的话,这样的利润还能保持一年。

  锐捷工厂正在天津建设当中,有地方政fu的支持,进度将是无比的快速,预计第二季度开始,就能进入生产状态,而拥有34%股份的杨锐,首个季度就有可能得到三倍于西捷工厂的收益。

  权利金则是意外之喜,每年5吨以上的产量,每吨75万美元的权利金,等于说捷利康的工厂全部投产以后,每年收益将超过365万美元!

  今年一年,他至少能从西捷工厂拿到60万,运气好的话能得80万美元,锐捷工厂若是在第二季度顺利投产,他或许能分到180万美元,权利金大概从后半年获得,也是180万,再加上已经获得的80万美元授权费,以及即将支出的30万美元股本,他在1983年的预期收益将有490万美元。

  这样的收入,虽然还比不上欧美生物公司的同行,但杨锐已经很满足了,准确的说,简直是乐疯了。

  就是30年后,能赚到490万美元的生物公司也是不多的。

  诚然,在高新科技产业的刺‘激’下,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是如火如荼,动不动就有获利破亿,或者收购价过十亿的小型生物公司冒出来,研究和制造的还是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无聊东西。

  但是,纯盈利和营业收入毕竟是不同的。

  对一家欧美小型技术公司来说,490万美元的营业收入,最多就是让公司继续生存一年而已,在这个生物公司平均生存36个月的时代,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

  盈利490万美元就不同了,事实上,刚刚开始指数‘性’增涨的生物公司,烧钱的很多,盈利的很少,一如90年代的互联网公司。

  一年需要3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中小型生物公司,在欧美国家大行其道,可要说盈利的,100个里面也挑不出两个来。

  同样是研究辅酶q10,杨锐如果不是早知道答案,看过完整的论文和相关研究,然后对比着做实验,光是‘精’制茄尼醇一项,就有可能用掉数百万美元,半化学合成辅酶q10更是一个大坑,用1000万或者5000万美元做不出来,也不奇怪。

  正因为如此,捷利康才愿意与杨锐合作,而日系公司宁愿边打官司边生产。

  杨锐吁了一口气,翻过一页,开始记录自己想购买的仪器。冷冻离心机似乎是需要的,电泳仪也需要一个好的,定氮仪也想要,粒度仪似乎也可能用得上,如果是‘激’光的就更好了……

  杨锐轻轻松松的写了半页纸,愣了一下,再用钢笔使劲的画了个叉。

  做实验室就像是发烧友配电脑,卖音箱,永远都有更好的,多少钱都不够‘花’。

  还是先从手边的技术做起吧。

  杨锐正想着,一抹‘阴’影遮挡住了光线。

  “杨锐,有道题不会。”许静的声音听起来不错,只是身躯着实健壮,像是‘女’子举重运动员似的。

  杨锐思考了两秒钟,才意识到自己在自习课上,转手将自己的笔记本给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