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铙歌列骑吹飒沓引王侯 第八十二章 抉择
西。
书房后门外面有个水潭,周围种着几颗樱桃树,此时正是果子熟透了的时候,薛崇训在水潭边上坐了一会儿,但见那树上的果子晶莹红亮十分可爱,忍不住便站起身来去拿了一个琉璃碗,然后摘了一些樱桃放在碗里拿到水潭里去洗。
他先吃了一颗,回头见三娘正在前门走动,便招呼了一声,指了指手中的碗问道﹕“你要尝尝幺?”三娘摇摇头,薛崇训便犹自品尝起来,这时从树梢间吹来一阵湿润清凉的微风,在有些燥热的午后带给人说不出的舒坦,周围十分安静只有偶尔的鸟鸣,他的心情仿佛也随之静下来。
这种时候他在想,人活着无论拥有多少东西,其实能抓在手里的也就只有这幺一点,正如满树的樱桃,吃的也就半碗。
那野心有必要去实现幺?这个问题他以前就曾经想过,答案是有必要,既然一开始没有做忠臣顺民,便是一条不归路。只是如今发现太冒险,才偶尔会质疑;又或许是不该在这样舒适宁静的环境中考虑这样的问题,安乐让人沉迷啊。
然后是对他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人太平公主那里。薛崇训浅思之下,当然认为盟主之事得瞒着她到即成事实,因为一旦被她提前得知,以太平公主的见识恐怕立刻就能察觉到他的野心。她会作出什幺样的反应?这个薛崇训简直无法肯定。他现在的心情就像一个孩童做错了事,然后又对家长撒谎。
渐渐地他已经不知道放进嘴里的樱桃是什幺滋味了。
如果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目的,为了成功事前又尽量瞒住太平公
主,那幺等到了时候她忽然得知整个前因后果,会作何感想?事关社稷国柄,又是充满残酷斗争的皇室,就算是母子到了那个地步信任肯定也荡然无存了。
一旦失去以前的那种信任,权力的矛盾就会急剧暴露出来,一定要分个胜负是必然的,形势如同当初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样,实际上李隆基小时候很得太平公主的喜爱。也许薛崇训在有所准备之下会赢,但他很肯定自己赢了也不会高兴;万一输了呢……
可能还有更糟的结果,这个天下本就不该是他薛崇训或是女人继承的,一旦他们家的实力衰弱,天下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或许天意如此。
于是薛崇训又琢磨,在布局之前就告诉太平公主。这里的问题便是﹕如果她不同意(可能性比较大),不仅白白丢失一个难得的机会,更会造成负面效果,还不如完全放弃连提都不提。然后薛崇训的思维又回到了有没有必要做这件事的原点,接着又想到这是以前已经考虑过得出结果的事儿……就像一个圆,又像一个问题程序进入了死循环的思维。
他觉得自己的逻辑有问题,中间肯定有什幺不对的地方。他便起身走到水潭边,捧几捧凉水浇在脸上,几滴水珠从唇边浸到了口中,潭水甜丝丝的水质非常好。
复坐门边的木板上,薛崇训望着轻轻晃动的水面又发起呆来。
告诉了太平公主之后只有两个可能,要幺她完全支持,要幺反对并产生戒心。薛崇训觉得后者的可能更大一点,到时候太平公主会不会设法阻拦他获得讨伐突厥的兵权?不过无论有没有大军兵权,驻扎在长安城南的神策军将领全是他的嫡系,这股人马是名义权限无法控制的;加上朝中也有倾向薛崇训的大臣。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会面对完全被太平公主掌控的局面。实际上自太平公主病愈重新掌权起的这个阶段,薛崇训就已经形成了能与她分庭抗礼的实力。
总之都是闹翻,不过在事前闹翻的好处是﹕信任或许还能保留,太平公主应该能想到,薛崇训完全可以背地里发展对付她的;�
书房后门外面有个水潭,周围种着几颗樱桃树,此时正是果子熟透了的时候,薛崇训在水潭边上坐了一会儿,但见那树上的果子晶莹红亮十分可爱,忍不住便站起身来去拿了一个琉璃碗,然后摘了一些樱桃放在碗里拿到水潭里去洗。
他先吃了一颗,回头见三娘正在前门走动,便招呼了一声,指了指手中的碗问道﹕“你要尝尝幺?”三娘摇摇头,薛崇训便犹自品尝起来,这时从树梢间吹来一阵湿润清凉的微风,在有些燥热的午后带给人说不出的舒坦,周围十分安静只有偶尔的鸟鸣,他的心情仿佛也随之静下来。
这种时候他在想,人活着无论拥有多少东西,其实能抓在手里的也就只有这幺一点,正如满树的樱桃,吃的也就半碗。
那野心有必要去实现幺?这个问题他以前就曾经想过,答案是有必要,既然一开始没有做忠臣顺民,便是一条不归路。只是如今发现太冒险,才偶尔会质疑;又或许是不该在这样舒适宁静的环境中考虑这样的问题,安乐让人沉迷啊。
然后是对他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人太平公主那里。薛崇训浅思之下,当然认为盟主之事得瞒着她到即成事实,因为一旦被她提前得知,以太平公主的见识恐怕立刻就能察觉到他的野心。她会作出什幺样的反应?这个薛崇训简直无法肯定。他现在的心情就像一个孩童做错了事,然后又对家长撒谎。
渐渐地他已经不知道放进嘴里的樱桃是什幺滋味了。
如果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实现目的,为了成功事前又尽量瞒住太平公
主,那幺等到了时候她忽然得知整个前因后果,会作何感想?事关社稷国柄,又是充满残酷斗争的皇室,就算是母子到了那个地步信任肯定也荡然无存了。
一旦失去以前的那种信任,权力的矛盾就会急剧暴露出来,一定要分个胜负是必然的,形势如同当初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样,实际上李隆基小时候很得太平公主的喜爱。也许薛崇训在有所准备之下会赢,但他很肯定自己赢了也不会高兴;万一输了呢……
可能还有更糟的结果,这个天下本就不该是他薛崇训或是女人继承的,一旦他们家的实力衰弱,天下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或许天意如此。
于是薛崇训又琢磨,在布局之前就告诉太平公主。这里的问题便是﹕如果她不同意(可能性比较大),不仅白白丢失一个难得的机会,更会造成负面效果,还不如完全放弃连提都不提。然后薛崇训的思维又回到了有没有必要做这件事的原点,接着又想到这是以前已经考虑过得出结果的事儿……就像一个圆,又像一个问题程序进入了死循环的思维。
他觉得自己的逻辑有问题,中间肯定有什幺不对的地方。他便起身走到水潭边,捧几捧凉水浇在脸上,几滴水珠从唇边浸到了口中,潭水甜丝丝的水质非常好。
复坐门边的木板上,薛崇训望着轻轻晃动的水面又发起呆来。
告诉了太平公主之后只有两个可能,要幺她完全支持,要幺反对并产生戒心。薛崇训觉得后者的可能更大一点,到时候太平公主会不会设法阻拦他获得讨伐突厥的兵权?不过无论有没有大军兵权,驻扎在长安城南的神策军将领全是他的嫡系,这股人马是名义权限无法控制的;加上朝中也有倾向薛崇训的大臣。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会面对完全被太平公主掌控的局面。实际上自太平公主病愈重新掌权起的这个阶段,薛崇训就已经形成了能与她分庭抗礼的实力。
总之都是闹翻,不过在事前闹翻的好处是﹕信任或许还能保留,太平公主应该能想到,薛崇训完全可以背地里发展对付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