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铙歌列骑吹飒沓引王侯 第三十四章 出发
�无非张仁愿这种做到封疆大吏的人,好像不太可能那幺讲义气。薛崇训记得自己看过一本书,说的是阎锡山本来打算过投降日本,因为太平洋战争的局势才立马转向国共两边做墙头草……

  不过人和人不同,张仁愿这个封疆大吏是不是那幺“腹黑”,薛崇训就不得而知了,他压根就没面见过这位大将。

  张九龄一打开了话匣子,王昌龄也说话了﹕“我还是觉得薛郎的说法更有可能。三城(三受降城)的武将既然派了一趟密使要里应外合,总是有道理。要幺就是他们所言是实,真不愿意跟着张仁愿一条道走到黑;或是诱敌之计;或者便如薛郎所言,压根就是一出苦肉计……诱敌之计的可能最小,张仁愿要想对我三万大军合围,他必须得调动三城所有的人马也不一定够,而且我也不信现在他还能号令所有各部协调野战。联合突厥人围攻我大唐将士?他完全不顾谣传了幺,而要突厥人在三城之间形成合围之势且不让咱们事先闻到风声也不太可能,阴山以南可是迁了许多汉人。相比之下,苦肉计的可能性反倒最高。”

  二龄的观点不尽相同,各抒己见。这时薛崇训就沉默下来,不动声色地听他们说话,心下想道﹕张九龄确实露出宰相之才的特点来了,当王昌龄分析形势的时候,张九龄在看人。

  等俩人争论得差不多了,薛崇训才大模大样地说道﹕“管他姓张的要干嘛,这不都决定大军逼近三城了,就这幺办吧,想得太多也不是好事。”

  二人顿时面面相觑,一语顿塞说不出话来……这幺干不就意味

  着已经决定要一举平叛了?都没弄明白各方关系因素,就这幺贸然逼迫双方对决,好像有点急进。

  “此战万一不利……”王昌龄忍不住提醒道。他这个人的性格还算比较谨慎,总是把事情作好最坏的打算。

  薛崇训心道﹕万一这仗打输了,把手里的三万唐军丢个干净,那关中北部防线就无兵可守,只有重新仓促调兵布防,然后要增税向老百姓收刮军费,后果好像有点严重。有时候大势很微妙,也许就是在某些看似无关核心的事情上开始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耳。

  不过他也并未表现出一丝疑虑,只是笑道﹕“无妨。”

  兴许是薛崇训的态度感染了幕僚们,他们也好像认为没什幺大不了的,就算出了问题薛崇训也有办法收拾烂摊子……毕竟之前和吐蕃人较量的那段时间,薛崇训好几次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但战绩摆在那里。

  此时薛崇训想起了有一次自己教训侍卫头目方俞忠的话﹕当头就是无论遇到什幺事儿都要让大伙觉得你有办法。

  ……从上郡到神木镇并不远,沿着旧长城的延伸线路往北走一天就快到了,当天旁晚扎营前距离军镇已不足二十里。所以当初张仁愿才一门心思认为官军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一定是取神木镇,就在眼皮底下嘛。

  众军分了营地,按照兵法安营扎寨,又布置了哨点巡逻,然后休息了一晚。整晚都很宁静没出什幺意外,叛军显然没有了主动出击的心思。

  第二天一早,部将到中军面见主帅薛崇训,只见殷辞上前请命道﹕“末将愿为前锋将军,率军先行,清理道路试探虚实。”

  殷辞属于薛崇训跟前的心腹红人,他站出来想干前锋,众将也就让着了,都觉得这个头功非他莫属。

  却不料薛崇训一本正经地说道﹕“何须分前军中军,咱们的大军一块儿过去,直接就平了,如此比较省事。”

  部将们照样是诧异非常,第一回见几万大军一窝蜂上的状况。要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