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铙歌列骑吹飒沓引王侯 第三十章 揭发
�的感激,龚氏此时对他的印象竟然好了许多。不过她照样没有开口答应他的条件。

  薛崇训吃完自己的食物,又倒了半碗汤喝完,转瞬间面前的碗盘就吃得干干净净一点都不浪费。龚氏见状不禁意外。薛崇训道﹕“吃不下就算了,今天就到此为止罢。”

  ……过了几天,张五郎王昌龄等武将幕臣从长安赶到了上郡,与薛崇训见了面。薛崇训忍不住在王昌龄等人面前抱怨兵力太少,不能直接北上平推突厥。

  王昌龄建议道﹕“薛郎身在上郡,节制关北地区所有军政,当此之时责任重大,建功立业尚在其次,最重要的要早作防备,至少抵御叛军放突厥人进入关中地区。”

  张九龄也同意道﹕“张仁愿虽为汉将,但身有谋逆大罪族灭之危,大事便在他的一念之间,咱们不能完全保证他会继续依托安北军镇抵御突厥,应早作打算……朝廷连年用兵,国库耗费战士死伤者不计其数,此时为了稳定局势,切勿急动大军作战,昔者隋帝穷兵黩武致使国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望王爷慎行。我建议通过在朝的突厥使者联络上突厥王庭,暂且与之议和,如答应资助粮帛、释放偷袭被俘的俘虏,或是答应其联兵对付契丹等事,拖延时日待朝廷元气恢复之时,再图大计。”

  薛崇训点点头﹕“主战兵力只有三万,加上各城各镇的守军联合布防,只能防备无力出击,也只能如子寿(张九龄)所言了……不过前段时间我想出了一个计策,欲劝说被俘的李义珣之妻龚氏与我联手‘揭发’李义珣张仁愿的奸计,让天下人知道张仁愿等人为了谋反,欲借突厥兵,作为报酬答应突厥人事成之后洗劫长安洛阳等地……”

  王昌龄一听大喜,马上一拍大腿赞道﹕“妙计!此文一出,关内上到士族下到黎民定要唾骂张仁愿。虽然真假难辨,但张仁愿就决不敢放突厥人入关,否则天下人就会认定揭发之文属实,他身败名裂受万世骂名是少不了的,这样一来不说大失人心无人支持,就说再起兵造反能图什幺?”

  薛崇训道﹕“为了增加揭发的可信度,让李义珣的正妃出面是最好的,不过我暂时还没说服她。”

  王昌龄道﹕“她不愿意也没关系,咱们俘虏了嗣泽王妃已是事实,人们都知道龚氏在薛郎手里。这时候薛郎以龚氏的名义传出揭发之文,便合情合理,不过之后不能让龚氏乱说话,省得薛郎被指责欺骗天下的恶名。”

  薛崇训一琢磨,点头道﹕“少伯这幺一说,也是个办法,她实在不愿意出面,咱们借个名义就好了。”

  幕僚们一合计,说干就干,王昌龄也不推辞亲自动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虽然是假借之名,但王昌龄觉得干这事儿是合乎百姓社稷利益的好事,所以就毫无心理障碍,写得那是一个通顺。他虽然受到重用之后没闲心写多少诗了,但才华明摆着,写篇文章不是信手拈来?

  名曰,文中惟妙惟肖地将王妃如何在内府听得张仁愿和李义珣密议,又如何在“小义”与“大义”之间权衡,各种细节犹如王妃的自我剖析,完全以女人的心理来用词用句……显然描述女人心思的好诗文都是男人写的,不然哪来那幺多叫好的闺怨宫怨诗,那些诗敢情真是出自怨妇之手?妇人那是有苦说不出,只有才华通达的文人墨客才能将其述诸文字啊。

  最后落名“武陵龚氏”,作为原始材料,按理应该加个手印。王昌龄见不到龚氏,又图省事便心道﹕龚氏贵为王妃,定然从未受过刀笔吏之辱,也就不可能在什幺纸上留过手印,反正是难以考据的事儿,再说原档肯定是存入朝廷内部,传达出去的都是重新手抄的复件,哪里去辨真假?

  于是他便随便拉了个丫鬟,让她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