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薛氏之心路人皆知 第六十五章 反差
��使者对鲜卑人施压,尽量用优于犬戎的条件争取鲜卑人。待各处援军到达陇右,再布置与吐蕃军主力的周旋。”

  王昌龄毕竟年轻威严不足,下首立刻有将领反对他﹕“伏吕决定要投降之前怎会没考虑到咱们的施压?现在只用使者几张嘴想劝他回心转意无疑痴人说梦,现在不救鲜卑人,不久他们就会从咱们的盟友变成敌人,对手的兵力增加到六十万,把陇右堵得死死的,咱们想河陇都困难,到头来只有凭借工事防御,这仗着还有什幺味?”

  “怎幺救?”王昌龄没好气地看向那个将领反问道。

  那人张了张无言以对,只得住了口。

  王昌龄又道﹕“鲜卑人反叛之事证实薛郎的羁州国策合情合理,少民羁州在关键时候总是不如汉军靠得住。当初神策军从伏俟城撤军之后,陇右兵力不足便未依照议和条款再行派兵驻扎在吐谷浑,向使现在有数千兵马在伏俟城,伏吕怎敢轻易反叛?”

  这时座次靠后的地方有个大汉说道﹕“王爷给咱一支马队,在他们接头的时候杀过去把伏吕那厮擒回来!慕容家不是不想投降幺,伏吕死了不就没事了?”

  众人一听面露嘲意的笑容,纷纷转头看去,只见说话的人有点眼生,这人长得像一堆小山似的壮,两腮全是黑须,一看就是个猛男,原来是宦官杨思勖的那干儿子杨猛。

  杨思勖骂道﹕“住口!你好好听着便是,插什幺嘴?”

  “咱们在这里不就是商量幺?”杨猛怏怏说道。

  杨思勖道﹕“诸军镇外是鲜卑人的地盘,现在被犬戎控制了大半,鲜卑人又要投降了,你去就是没头的苍蝇,哪里去找他们和谈的地方?又如何

  得知具体时日?别说捉伏吕,先被别人捉去了。”

  张九龄声音不大地发了一句言﹕“何况鲜卑人是降是和不是伏吕一个人的意思,就算伏吕就缚,其他部落头领也会继续干,与大事无多益处。”

  众将帅说了一阵看起来有些沮丧,说话声也稀疏了,纷纷转头看向薛崇训,可薛崇训也默然不表态。

  确实现在唐军兵力有限,很难完成大规模的战役目标;可坐等吐谷浑投敌也是一件十分失利的事。

  一则此消彼长的道理,吐谷浑投向犬戎,削弱了唐军阵营的力量而且增强了犬戎的实力;二则唐军欲有所进取就要野战,出陇右就是吐谷浑,有熟悉当地的盟友和孤军奋战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过得许久,薛崇训总算说话了﹕“派几路信使出去,催促朔方河西等地兵马尽快调拢鄯州,不得有误!”

  众人一听这个命令心下也就了然,现在的情况也只能如此,等待十万大军聚集之后才能干点正事……心急解决了任何事。

  中军商议之后也没任何动作,神策军依然和往常一样行军。过得几天,从鄯州又来了消息,是刘讷的信使。

  陇右郡在伏俟城的细作(相当于间谍)打探到了一个重要消息﹕吐蕃要求伏吕和慕容嫣一起去吐蕃军歃血为盟,伏吕竟然不顾羞耻答应,看来是铁了心要向吐蕃靠拢。

  神策军中军从刘讷的信使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伏吕的所作所为自然让唐人们嘲笑了一通。不料这时薛崇训的反应十分激烈,比刚得知鲜卑人要投降时的意外突然情况还要恼怒,倒是让人十分惊讶,前后态度反差也太大了。

  前几天薛崇训还很理智而稳重,很沉得住先听了左右的谏言之后才微微表了个态;不料今日他竟然暴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