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部分
��变。德国妇科医生格拉夫伯格于1944年首先明显描述了yd前壁中点是一个性敏感区,1950年他再次强调他的发现,认为那里似乎存在一个类似yj海绵体的勃起组织,当受到刺激时可以充分肿胀,在达到性高c时它可以明显向yd外膨出。1981年,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科学家分别发表了有关女性前列腺这一玲珑而神秘的器官的形态学和功能参数的研究结果。
女性前列腺与男性前列腺的结构是一致的,包括腺体、导管和平滑肌。只是女性前列腺的腺体少而导管多,体积也明显比男性前列腺小。所谓女性前列腺,就是指yd内的性敏感点,它位于yd前壁中点,沿n道方向走行,邻近膀胱颈部。当它受到刺激时会肿胀,但未受到刺激时则不容易定位。佩里和惠普尔公布了(1982)对400名女性的检验结果,她们证实这些女性无一例外地存在g点和与g点相应的反应。g点可能包括复杂的血管网、n道旁腺和导管、神经末梢及围绕膀胱颈的其他一些组织成分。胡克(1981)发现以右手手指轻轻刺激yd前壁,同时用左手在女性下腹部对应地施加压力,这样更能激发性唤起的感觉,相反,若刺激yd壁其他部位则没有这种感觉。伯雷兹(1984)称围绕n道的黏膜结缔组织层就是所谓的g点,它可能由高度发达的静脉丛系统组成,因此有些像男性的n道海绵体,很可能是其胚胎发育的同源物。黏膜和它的血管由一层厚的平滑肌块所包绕,分布有肌层内侧为纵向的、外层为环向的肌纤维。
在各种调查中,至少有2/3的妇女可以知觉到yd内的性敏感点,而且基本上分布在12点位置,少数在11点或1点位置上。惠普尔(1985,1988)发现刺激g点可以显著提高痛觉阈值,而刺激后壁则无此作用。
综上所述,争论的问题不是该敏感点是否存在的事实,而是如何给予一个合适的术语来限定它的问题。捷克性学家扎维西(1984)通过广泛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在男子前列腺和女性n道旁腺之间存在交叉抗原性,二者的酶反应也是一致的,所以称其为女性前列腺更合适。泰珀等(1984)也证实n道旁腺、其生长物、女性n道上皮的一部分对男性前列腺特异抗原和特异的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具有阳性反应。此外,广泛用于诊断男性前列腺癌和它的转移生长物的前列腺标记物已在女性前列腺中发现。关于女性前列腺是一个功能器官并非残存物的概念得到女性前列腺酶学研究结果的支持,其组织酶学研究结果也与男性前列腺相同。
育龄女性和绝缘期女性前列腺酶学研究参数的差别提示该腺体具有激素依赖性。使用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可证实不仅在女性前列腺导管而且在腺体内存在大量封闭型和开放型的嗜银细胞,这一事实表明在女性神经内分泌系统中存在着内分泌和旁内分泌功能。当然也有人认为虽然女性前列腺与男性前列腺在胚胎学上是同源组织,但是很大比例的女性都存在充分发育的和具有功能的女性前列腺是不可能的,因为前列腺组织的正常发育毕竟是依赖雄激素的。
还有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女性前列腺或g点部位究竟是否存在类似于男性n道海绵体样的勃起组织呢?g点除了前列腺组织之外还有哪些重要成分呢?深入开展不同年龄组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是揭开这一奥秘的重要举措。由于功能与发育状况的区别,女性前列腺的疾病显然不如男性常见,通常也不会威胁到女性的生命。当然,女性前列腺也会产生疾病,由于女性前列腺病理学改变,可以导致不同的女性前列腺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有关报告始见于20世纪中叶,如1943年有人报告了女性前列腺肥大病,1987年和1992年分别有人报告了女性前列腺和n道旁腺导管的癌变。虽然对于女性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尚不清楚,但推测它将显著低于男性。例如,88岁以上男子中具有前列腺腺肌瘤增生的可达80%,但女性前列腺却往往只出现程度很轻的病理改变。对于女性前列腺疾病认识不是与人�
女性前列腺与男性前列腺的结构是一致的,包括腺体、导管和平滑肌。只是女性前列腺的腺体少而导管多,体积也明显比男性前列腺小。所谓女性前列腺,就是指yd内的性敏感点,它位于yd前壁中点,沿n道方向走行,邻近膀胱颈部。当它受到刺激时会肿胀,但未受到刺激时则不容易定位。佩里和惠普尔公布了(1982)对400名女性的检验结果,她们证实这些女性无一例外地存在g点和与g点相应的反应。g点可能包括复杂的血管网、n道旁腺和导管、神经末梢及围绕膀胱颈的其他一些组织成分。胡克(1981)发现以右手手指轻轻刺激yd前壁,同时用左手在女性下腹部对应地施加压力,这样更能激发性唤起的感觉,相反,若刺激yd壁其他部位则没有这种感觉。伯雷兹(1984)称围绕n道的黏膜结缔组织层就是所谓的g点,它可能由高度发达的静脉丛系统组成,因此有些像男性的n道海绵体,很可能是其胚胎发育的同源物。黏膜和它的血管由一层厚的平滑肌块所包绕,分布有肌层内侧为纵向的、外层为环向的肌纤维。
在各种调查中,至少有2/3的妇女可以知觉到yd内的性敏感点,而且基本上分布在12点位置,少数在11点或1点位置上。惠普尔(1985,1988)发现刺激g点可以显著提高痛觉阈值,而刺激后壁则无此作用。
综上所述,争论的问题不是该敏感点是否存在的事实,而是如何给予一个合适的术语来限定它的问题。捷克性学家扎维西(1984)通过广泛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在男子前列腺和女性n道旁腺之间存在交叉抗原性,二者的酶反应也是一致的,所以称其为女性前列腺更合适。泰珀等(1984)也证实n道旁腺、其生长物、女性n道上皮的一部分对男性前列腺特异抗原和特异的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具有阳性反应。此外,广泛用于诊断男性前列腺癌和它的转移生长物的前列腺标记物已在女性前列腺中发现。关于女性前列腺是一个功能器官并非残存物的概念得到女性前列腺酶学研究结果的支持,其组织酶学研究结果也与男性前列腺相同。
育龄女性和绝缘期女性前列腺酶学研究参数的差别提示该腺体具有激素依赖性。使用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可证实不仅在女性前列腺导管而且在腺体内存在大量封闭型和开放型的嗜银细胞,这一事实表明在女性神经内分泌系统中存在着内分泌和旁内分泌功能。当然也有人认为虽然女性前列腺与男性前列腺在胚胎学上是同源组织,但是很大比例的女性都存在充分发育的和具有功能的女性前列腺是不可能的,因为前列腺组织的正常发育毕竟是依赖雄激素的。
还有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女性前列腺或g点部位究竟是否存在类似于男性n道海绵体样的勃起组织呢?g点除了前列腺组织之外还有哪些重要成分呢?深入开展不同年龄组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是揭开这一奥秘的重要举措。由于功能与发育状况的区别,女性前列腺的疾病显然不如男性常见,通常也不会威胁到女性的生命。当然,女性前列腺也会产生疾病,由于女性前列腺病理学改变,可以导致不同的女性前列腺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有关报告始见于20世纪中叶,如1943年有人报告了女性前列腺肥大病,1987年和1992年分别有人报告了女性前列腺和n道旁腺导管的癌变。虽然对于女性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尚不清楚,但推测它将显著低于男性。例如,88岁以上男子中具有前列腺腺肌瘤增生的可达80%,但女性前列腺却往往只出现程度很轻的病理改变。对于女性前列腺疾病认识不是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