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
  再后,格诺亚的圣喀他林的涤罪地狱论(doctrinepurgatory)就建筑在这一番见解之上;罪孽就等于灵魂生了锈,只有地狱之火才可以把这层锈燃烧净尽。天主教论死后生命,分三界,普通的地狱最下,其次为涤罪地狱,亦称涤罪所,再上为天堂:一人入天堂以前,必须经过涤罪地狱之火的一番锻炼。

  上文所引的见解里,我们还未见“升华”的名称。又到了后来,在诗人的歌篇里,接着又在道德家的作品里,我们才确确实实地读到这个名称,而这一类作品说到升华的时候,倒是和宗教的教义并不相干。所谓升华,就原有的意义说,指的是用了热度的力量,把一种质料,从我们普通认为比较粗糙、比较重浊、比较块然一物的原文于此用“物质的”一词,而外加引号,这对于西方的读者是有很清楚的意义的,而于中国的读者则否;西方文明,特别是在基督教教义的熏陶之下,把心与物,或灵与r,划分得特别清楚,所以埃氏用此一词。今改译为“块然一物的”。状态,化而为我们认为比较越超,比较轻清的气体状态。这样一个过程好像很有诗意,于是诗人就把它利用,来象征我们精神生活里的一个仿佛相同的过程;在17世纪的初年,他们利用得最多。例如达维思(dis)在他那首《灵魂的不朽》的诗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资升华之妙法兮,变r体而为精神。”同时,散文的作家,在宗教和其他方面,也抓住了这个观念。例如泰勒(jeremy taylor)在他的作品里说到“把婚姻升华作一个圣礼(sacrament)”;又如夏福兹贝瑞(shaftsbury)在1711年讲到人生若干淳朴的通则,说人生的方式原是重浊的,但如“借重一种精神的化学,不难升华”而为更高超的方式;又如,到了1816年,毕考克(peacock)也说到“那种热烈的升华作用就是伟大与力量的泉源”,这样一个用法就和我们今日的用法更相近了。后来叔本华对于这个观念也相当的重视。

  。 书包网最好的网

  第六讲 性心理学(7)

  在性心理学的范围以内,所谓升华包括两点,一是生理上的性冲动,或狭义的“欲”,是可以转变成比较高尚的精神活动的一些动力,二是欲力既经转变,就不再成为一个急迫的生理上的要求。这样一个升华的观念目前已经成为一部分的通俗的心理学识,流行得很广。不过采纳这个观念的人似乎不一定了解所谓升华的过程,即仅就其物理的本义而论,是必须消耗许多的方量的,若进一步而就其比喻的或精神的意义而言,则尤其是言之匪艰而行之维艰。“升华”也许不止是一个名词,而确代表着一种由粗入细、由质入文,由生理的冲动变为心理的力量的过程,而此种力量的消耗大致相当于欲力的消耗,而消耗后所获得的满足亦差足以替代性欲的满足——这我们也许可以接受。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番转变,虽非不可能,却是不容易的,也不是亟切可以期望成功的,并且也许不是人人可能,而只是少数神经组织比常人为细腻的人才真正的可能。性心理学的作家中,希尔虚弗尔特便轻易不肯接受升华的观念,他主张用另外一个名词来代表类似升华的现象,叫作“性的当量”(sexual equivalents);他并且否认绝欲的人所产生的科学文艺的作品比不绝欲的人所产生的更为优异卓越。他只承认只有在宗教家和从事于剧烈的体力工作的人中间,我们可以找到升华的作用。

  不过弗洛伊德是承认升华的,他甚至于准备着下一个异常概括的论调,就是整个的文明是由一切本能的力量升华而成,而所谓一切本能自包括性本能在内。他指示给我们看,并且用他惯用的口气说,性冲动是最富有可塑性的,教它圆也可以,教它方也可以,甚至于它的对象,我们也随时可以替它转换。他认为各式各样的人中间,也许艺术家的升华的本领要特别的大。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