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
��本《电影旬报》“二十世纪百部最佳日本电影”评选中排名第十三位,名气和成就都高过黑泽明的《用心棒》和《穿心剑》。
因为不少中国观众还比较陌生,我想用多一些介绍的文字。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因为国泰民安,曾经叱咤一时的武士阶级都变成了失业的浪人,他们中的有些人常跑到诸侯家,希望借其玄关前的空地切腹自杀。据说,如此风气始于一个传闻:一名武士忍受不了窘迫的生活,走投无路之际来到京中的大臣家,要求借他们的豪宅举行切腹,以体面地死去。大臣为其气节所感动,遂将其收为家臣。其他穷困潦倒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纷纷效法,被访的人家多半给钱了事,久而久之借地切腹竟成了勒索钱财的手段。影片就是在此背景下讲述两名浪人前赴后继的切腹。一个名叫津云半四郎的老浪人来到大臣井伊家,声称自己系前福岛正则之家臣,失势之后流落京都,现穷途末路,不忍偷生,愿借贵宝地切腹。接待他的井伊家老遂向他讲述了不久前一个名叫千千岩求女的年轻浪人前来要求切腹的遭遇。影片以对话展开故事,两条线穿c叙述,随着情节的步步深入,观众慢慢明白两个浪人原是岳父与女婿的关系。前一个自杀浪人千千岩求女,是在妻子和孩子都重病而无钱治疗的急迫困境下选择了此冒险之举,后来的岳父津云半四郎是获悉女婿最终是被迫切腹后为复仇而来。我在2004年看了这部四十年前(1964年)拍摄的黑白电影,看后最大的惊讶是,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张艺谋的《英雄》是学习了黑泽明《罗生门》的叙述方式,殊不知《英雄》在结构情节、气氛渲染、镜头运用,甚至场景的设置上的影响都是来自这部《切腹》,换句话说,是《罗生门》和《切腹》的结合成就了《英雄》。张艺谋对外在形式和内在仪式感的入骨迷恋毕露无遗,说这话并无贬低《英雄》的意思,相反,我喜欢《英雄》的地方恰恰是它浓烈的仪式色彩。
小林正树在展现切腹过程时,有着十分沉着和庄重的仪式感。
我注意到,即使表现十分残酷的细节时,也要不断展示观看者正襟危坐的神圣,譬如千千岩求女用竹子做的刀自尽。因惦念妻儿重病,千千岩求女并不想立即切腹,他恳请宽限几天好安排后事。但井伊家老执意不准,上下武士宁可成全其死也不想给钱,他在庭院中立即执行。在检视兵刃时,井伊家臣矢崎隼人发现千千岩求女所佩的竟然是竹刃。从情理和道义上说,为让切腹者尽可能死得痛快,应使用最锋利的刀剑。落魄的千千岩求女身上只有做样子的竹刀,但他仍被带到井伊家臣环坐的庭院中,并要求其以自己的配剑(竹刀)切腹。担任协助的介错要他完成传统的“十字切”,然后自己才能落刀助他。威之下,势单力薄的千千岩求女只得用竹刀拼尽全力朝腹部刺去,血r模糊,肠子流出,也只完成了一半,粗钝的竹刀使他无法顺利完成,在无人相助的极度痛苦中,他绝望地咬断了自己的舌头。
天将破晓,千千岩求女的岳父和妻儿等来的是求女惨不忍睹的尸体和一并带回来的两柄竹刀。重病的妻儿终因筹不到钱相继病死。跟下来,通过津云半四郎的叙述,讲他如何将迫求女切腹的井伊家臣矢崎隼人等三人削去发髻的报复过程。津云半四郎昂首说道:“在大阪夏之阵中,我知道了要讨取一名武士的首级有多么困难,但是要不杀他而切下他头上的发髻,更是要难上百倍。现在这几个人大概都躲在家里等着头发长出来吧。”
说着,津云半四郎随手从怀里掏出了三人被削去的发髻,围观的人皆面呈惊色。注意,被削去的发髻是一种象征,使其无脸再出现在这庄严的仪式之上。津云半四郎接着质问道:“出身名门的人自诩武士道精神,可是他们肯为了患病的妻子和孩子用竹刃切腹吗?一个浪人为了挽救自己亲人的性命当掉佩剑又有什么错?你们说得对,他用这样的手段勒索
因为不少中国观众还比较陌生,我想用多一些介绍的文字。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因为国泰民安,曾经叱咤一时的武士阶级都变成了失业的浪人,他们中的有些人常跑到诸侯家,希望借其玄关前的空地切腹自杀。据说,如此风气始于一个传闻:一名武士忍受不了窘迫的生活,走投无路之际来到京中的大臣家,要求借他们的豪宅举行切腹,以体面地死去。大臣为其气节所感动,遂将其收为家臣。其他穷困潦倒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纷纷效法,被访的人家多半给钱了事,久而久之借地切腹竟成了勒索钱财的手段。影片就是在此背景下讲述两名浪人前赴后继的切腹。一个名叫津云半四郎的老浪人来到大臣井伊家,声称自己系前福岛正则之家臣,失势之后流落京都,现穷途末路,不忍偷生,愿借贵宝地切腹。接待他的井伊家老遂向他讲述了不久前一个名叫千千岩求女的年轻浪人前来要求切腹的遭遇。影片以对话展开故事,两条线穿c叙述,随着情节的步步深入,观众慢慢明白两个浪人原是岳父与女婿的关系。前一个自杀浪人千千岩求女,是在妻子和孩子都重病而无钱治疗的急迫困境下选择了此冒险之举,后来的岳父津云半四郎是获悉女婿最终是被迫切腹后为复仇而来。我在2004年看了这部四十年前(1964年)拍摄的黑白电影,看后最大的惊讶是,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张艺谋的《英雄》是学习了黑泽明《罗生门》的叙述方式,殊不知《英雄》在结构情节、气氛渲染、镜头运用,甚至场景的设置上的影响都是来自这部《切腹》,换句话说,是《罗生门》和《切腹》的结合成就了《英雄》。张艺谋对外在形式和内在仪式感的入骨迷恋毕露无遗,说这话并无贬低《英雄》的意思,相反,我喜欢《英雄》的地方恰恰是它浓烈的仪式色彩。
小林正树在展现切腹过程时,有着十分沉着和庄重的仪式感。
我注意到,即使表现十分残酷的细节时,也要不断展示观看者正襟危坐的神圣,譬如千千岩求女用竹子做的刀自尽。因惦念妻儿重病,千千岩求女并不想立即切腹,他恳请宽限几天好安排后事。但井伊家老执意不准,上下武士宁可成全其死也不想给钱,他在庭院中立即执行。在检视兵刃时,井伊家臣矢崎隼人发现千千岩求女所佩的竟然是竹刃。从情理和道义上说,为让切腹者尽可能死得痛快,应使用最锋利的刀剑。落魄的千千岩求女身上只有做样子的竹刀,但他仍被带到井伊家臣环坐的庭院中,并要求其以自己的配剑(竹刀)切腹。担任协助的介错要他完成传统的“十字切”,然后自己才能落刀助他。威之下,势单力薄的千千岩求女只得用竹刀拼尽全力朝腹部刺去,血r模糊,肠子流出,也只完成了一半,粗钝的竹刀使他无法顺利完成,在无人相助的极度痛苦中,他绝望地咬断了自己的舌头。
天将破晓,千千岩求女的岳父和妻儿等来的是求女惨不忍睹的尸体和一并带回来的两柄竹刀。重病的妻儿终因筹不到钱相继病死。跟下来,通过津云半四郎的叙述,讲他如何将迫求女切腹的井伊家臣矢崎隼人等三人削去发髻的报复过程。津云半四郎昂首说道:“在大阪夏之阵中,我知道了要讨取一名武士的首级有多么困难,但是要不杀他而切下他头上的发髻,更是要难上百倍。现在这几个人大概都躲在家里等着头发长出来吧。”
说着,津云半四郎随手从怀里掏出了三人被削去的发髻,围观的人皆面呈惊色。注意,被削去的发髻是一种象征,使其无脸再出现在这庄严的仪式之上。津云半四郎接着质问道:“出身名门的人自诩武士道精神,可是他们肯为了患病的妻子和孩子用竹刃切腹吗?一个浪人为了挽救自己亲人的性命当掉佩剑又有什么错?你们说得对,他用这样的手段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