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愧疚
��说房价,只是说归说,能逃得了吗?没人能逃的过。就算不是房子,也会有其他名目来榨取劳动剩余价值。房子以后就算跌价,只能说明上面又找到了另一种事务来取代,作为个体,无法挣脱这种循环。

  有一段最新的关于这方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看:

  有句话说得好,你赚的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

  在楼市面前认知这个东西真的是太重要了,因为动则就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在yq下有些人想到的是买房的时机到了,有些人想到的是该把手中的资产套现了。在我看来,不明白房价背后的本质,一味的讨论涨跌毫无意义。

  我们要知道,房价的背后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的背后是zf,zf的定义是什么?很多人其实不明白,1993年《美国科学评论》著名论文《毒菜、皿煮和发展》里有一个定义我认为很合适,流动/常驻的帮,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简单来说,我们也可以把zf看做一个企业,普通的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而政府企业生产的是公共产品,所以别笑,zf的“为人民服务”与企业的“顾客是上帝”是一样的,没讲出来的是这背后的服务都是要收费的。

  zf就是通过税收提供公共服务,获取“利润”的企业,无论动机还是其行为,同其他的企业并无本质区别。说说土地财政的由来:每个企业背后都是一种商业模式,一个商业模式要启动就必须要有初始资本。

  资本哪里来?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车轮”,在过去短缺经济和封闭环境下,为了实现赶超发展,我们优先选择了先行工业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被分为农业和工业两大部类,再通过户籍制度将大量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不断将农业的积累转移到工业部门,用这个惨烈的代价,实现了工业化的初始积累。

  在建立起工业发展的基础后,突然发现用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割裂了生产和消费,无法实现有效循环,农民实现了工业化的积累,却没有力量完成城市化的积累。而城市化的初期都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能不能实现城市化主要取决于其获得第一笔融资的能力。

  对于大部分基础设施而言,一次性投资会非常巨大,而收益则是在建成后逐年收回,妨碍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益和成本在时间上的错配,如何筹集一次性的固定成本,成为制约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的最大瓶颈,使得很多城市无法启动城市化。

  在传统经济中,一次性投资的获得主要通过过去剩余的积累,就像一个人买房子,靠攒钱买是很慢的,政府也是一样,要慢慢收税积累资本再投资建设是很慢的一个过程,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

  突破性的进步,来自于近代金融体系的创新,通过信用制度,未来的收益可以贴现到今天使得资本形成方式,得以摆脱对过去积累依赖转向预期收益,然后不断积累循环,这就是土地财政背后的意义。

  根据1982年宪法第十条,土地由国家所有—这是中国土地制度与其他个国家最大的不同。相当于政府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而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这一独特制度使土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资本且不断增值的信用。

  “土地财政”的作用是利用市场机制将隐匿财富转化为启动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资本,正是这一制度,使得中国走上一条通过土地融资获得原始资本的发展道路。1987年,深圳借鉴改造香港土地制度,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到90年全国推广。1994年由于中央启用分税制,地方财政收入从80降到50,财政支出仍维持在80,导致地方财政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