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326
  庞籍再三推辞,终于还是坐在了刘恩搬来的凳子上。

  赵受益微笑道:“庞卿家,上回去江南粮有功,朕还没有好好赏过你。”

  之前水灾正凶猛的时候,赵受益担心国库的存粮不足以赈济那么多的灾民,曾经派人去江南购粮食。

  当时派去的就是庞籍,结果庞籍把粮的任务完成得非常不错,用极低的价格购到了大量粮草,这才为赵受益以工代赈安抚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食,这灾就赈不下去。

  赵受益是极其欣赏庞籍的办事效率的,不过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这样欣赏庞籍,所以赵受益后来陆陆续续地到了一些御史们参庞籍的奏本,说他手段暴戾残忍,在江南横征暴敛,人怨沸腾,民不聊生。

  赵受益还真情实感地担心了好一阵子——江南的粮食产量比北方要多,苏湖熟,天下足。江南这一块儿要乱了起来,那还真就不好拾。

  于是他叫刘恩派人去江南探访了一圈,发现人家江南百姓日子过得好好的,压根就没有活不下去的迹象。

  所谓人怨沸腾,大多都是被庞籍以各种手段买空了存粮的豪强在抨击他。

  豪强们都有闲钱豢养文人,文人的笔杆子厉害,写出几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来辱骂庞籍,这就算是人怨沸腾了。

  谁让你们百姓不会写文章,人家会写文章的,一篇檄文上达天听,至于平头老百姓心里想的是什么,哪有人在乎呢。

  更多的时候,连不会写文章的老百姓听村口老秀才读了几篇辱庞的檄文之后,都忍不住点头赞叹,看看人家的文章写得多好,多么的有道理。

  那姓庞的可真不是个东西,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人家地主老爷的粮食是自家私产,爱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你嫌贵就不要买嘛,哪有威逼人家不卖粮就抓人家儿孙下狱的?

  人家不卖给你,你居然真就抓人家的儿孙下狱了!

  还是趁着人家带小孩走亲戚的时候率领官兵劫持人家的马车!

  这和土匪有什么两样?

  那最小的孩子才七岁啊,你将人家抓进了监牢,人家的爹爹娘娘爷爷奶奶该多么揪心?

  你没有人性!

  这是苛政!狗官!

  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赵受益就将参庞籍的奏章统统扫进了垃圾桶。

  庞籍的手段固然稍显偏激了些,但这是在灾年,整个黄河流域都在闹饥荒。他们宋国一共才有多少领土?黄河流域占了一半去。

  一半的生民都要饿死了,现在国家没有足够的粮食赈灾,需要向另一半稍显富足的子民购买粮食。也不要你毁家纾难白捐粮食,只是要你以平常年月的正常粮价将粮食卖给国家而已。

  结果粮商们仗着他们手里有大量的存粮,开始和官府讨价还价,粮价不翻三倍,就别想从他们手里买走一粒粮食。

  庞籍不过是绑架了这些人的儿孙勒索买粮罢了,这点手段和坐地起价、大发国难财、生嚼同胞血肉的粮商们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赵受益倒是挺欣赏庞籍的手段的。宋代的文官们大多都是正人君子,凡事讲究以理服人,恨不得捧着三坟五典招安外敌。

  不说别人,就说范仲淹和包拯,叫他们绑架七岁小孩来勒索小孩家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