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导果为因
  蟠儿出使的事, 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反对。就连龚香也没有说话, 只是提议了两个熟知燕国的士人给蟠儿做随从。

  让士人给原本是奴仆的人当随从,这可以称得上是侮辱了, 如果不是他先开口了,姜姬原本是打算让蟠儿找几个熟悉的商人的。

  她就没有说话,只听龚香在那里介绍:“一个叫贝锦安,一个叫贝锦山,是一对兄弟, 他们家早年败落后, 这对兄弟被家仆卖到了燕国为奴,他们在燕国长大, 竟然没有忘了故国,等长成后便一起逃了回来,现在就在二环那里。”

  世上有忠仆,自然也有恶仆。贝家兄弟的父母不是因为家族站错队或卷进什么事件中, 纯粹是因为家中的钱花光了才败落的。祖宗留下的家业再多, 也撑不住坐吃山空。贝家父母不算坏人,只是从来没想过家中有一日会吃不起米, 用不起布, 等真到了这一天, 他们也没什么谋生的手段, 先是从亲友那里借钱, 再也借不来之后, 就变卖家产度日。

  贝锦安兄弟被家仆拐出去卖了的时候, 他们的父母仍在世,发现孩子丢了,为了托人寻找,连家宅都典卖了,但最后还是没有找回孩子,两人也不知去向,等贝家兄弟好不容易回了家才发现家早不是自己的了,而父母连坟头在哪里都不知道。

  龚香现在觉得公主这个户籍登记制度还是很方便的,因为不问前因后果,只是单纯的登记,固然会有人假造来历,但也打消了相当一部分人的顾虑。贝家兄弟的遭遇本来也算是给家族抹黑了,但由于对读书识字的人的优容,几乎是马上就能成为小官吏,贝家兄弟才如此坦白。

  在户籍登记中有一些人是需要被另案对待的。有一技之长的,还有就是曾在他国长久生活过的。

  在燕国多年的贝家兄弟就这样被龚香发现了,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一些去过魏国、到过晋国等地的人也都被分门别类的归了档,平时会安排给他们一些不同的工作来观察他们的性格、心性等,必要时候,他们就会派上用场。

  这两个人确实可用。姜姬听了以后,却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对蟠儿说:“你去看一看,合适了就带走,不行就再挑一挑。”现在二环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快要超过乐城本土居民了。但人潮带来的好处也很明显,让原本持反对态度的龚獠也开始软化了。

  人潮的涌入带来的问题有很多,首先就是低级官吏不够了。小官吏位卑权重,他们掌控着这些投奔而来的流民的性命、财产、家小、前程。匆匆上任的小官吏中也难免涌现出许多害群之马,伤人害命,夺取钱财,骗人为奴,陷人污罪,等等,不一而足。

  姜姬觉得是时候杀官立威了。

  她这个念头已经有很久了,却没有跟龚香他们提过。因为在她跟龚香学习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鲁国不杀官。

  或者说,整个大梁朝就没有杀官这回事。

  士人为官,犯错后,轻者以银赎罪,重者去官归家。

  是的,最严重的就是不让人当官了,赶回家去。最多最多,街上的人骂这家几年、几十年就完了。

  杀官这种事,一般只发生在大逆的时候,比如朝午王后,姜元继位就摘了几家人的脑袋,但大部分的人还是只是入刑而已。

  可能因为不能轻易砍世家的脑袋,此时的刑罚倒是花样百出,掏肠掏心都很常见,车裂剥皮算严重点的,千刀万剐这种的才是重头戏,跟以上这些相比,砍头服毒都算得上了仁慈的了。

  如果她说,因为这些选派的小官吏占了流民的家财,害了他们的性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