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可惜
  郑国靠近边镇的城最近都发了大财。

  本来只能送去给牛马吃的陈粮, 竟然都卖了了个好价钱!

  粮价节节攀升, 很快就连城中百姓都忍不住把家里存的粮兑给这些商人,反正他们只要再去外地买粮就行了, 这一来一回家里还能赚两个钱呢。

  不知不觉间,郑粮紧俏起来,连郑国本地的商人都发现了这个商机,家中有粮的纷纷闭门不售,坐等粮价继续攀升, 然后往他处贩粮。

  一些他国商人发现此地收不到粮, 就开始往郑国腹地移动。

  卖粮胜过卖布,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郑国。

  郑国虽然有近八成的百姓都是靠耕种为生, 但正因为种地的人多,粮价才一直都上不去。

  而且他们所种出来的粮食大半都叫人收给走了,郑国的田税是十税三,即耕种所得上交十分之三。

  但这个税不是说你自己说你收了多少, 然后交十分之三, 而是由郑国官吏定一个数额,比如他们说一亩地能收一百石, 那你就一亩要交三十石, 你家一共多少亩地?算一算, 交吧。

  可地有肥瘦, 天有不测, 何况这个数额一般定的都很高, 远远高于地里真实的收成。

  那怎么办呢?

  纳银。

  交不够的部分, 以银钱抵税。

  稍微有些良心的城池不会把百姓们活口的粮都收走,至少会给他们留下够吃到明年的食物。

  百姓们可以拿这些粮食去卖,卖得的钱可以换成豆粮或陈粮,可以让家人的碗里多点吃食。

  不爱伤人害命的,税收得不够,也不会枷号锁人,那就记账,记你家欠了多少多少钱,慢慢还吧。等到欠账积到一个子孙后代也还不起的地步的时候,就该典地、卖儿卖女了。

  个别心狠手辣一点的,欠税就要交,不交就是不遵王命,全家锁拿,或入罪,或受刑,一般家里的地和钱也都留不住了。

  所以,百姓们虽是种粮为生,但耕地所得并不会让他们成为富翁,相反,大多数百姓代代耕种,却从来没有吃饱过肚子。

  今年粮价被外面的商人给抬高了!

  所有的百姓都欣喜若狂!

  他们奔走相告,有的村庄还会守在村口,远远看到像是商人的人来了,就连忙迎上去,把人拉到村里去买粮。

  还有人听说这些商人都在大城,他们就守在城门口,游说那些商人去村里收粮。

  为的就是能多卖几个钱,回头交税时,家里能少受些罪。

  一代代下来,郑国现在所有的良田,基本都在世家手中,百姓们不过是替他们种地而已,种出来的一粒谷子都是主人家的。

  郑王自己手里是一分田都没有。

  先王不喜郑王,当然不会记得给他城池。所以搞得郑王也跟没爹的姜旦似的,手中无钱,只能可怜巴巴的靠每年各城上交的税赋为生。

  姜姬得出如上结论后,龚香哈哈大笑,龚獠陪笑几声后,道:“郑王也没有那么可怜,他从小因为不受郑国先王喜欢,就总跟国中公子们混在一起,为人又没有架子,长久以来,名声、人缘都很好,很受郑国世家喜欢。”

  就是说,郑王是个人人都知道的弱鸡,世家强势,都觉得投资他会有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