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人尽其才
�统计已经出来了。因为就在她的眼皮底下,各项指标都是照着她的要求去做的,也让她对目前各城的职业分布有了一个最直观的印象。

  印象就是:读书人多了真不是好事!

  都去读书了,就没人做事了。

  不管是商人也好,手艺人也好,家有余财的小地主也好,大地主也好,他们认为合适子孙做的最好的“工作”就是读书,做个读书人。

  于是,鲁国有很多的读书人。乐城有将近六成的人都是,他们以此为业,以此为生,以此为荣。

  这六成的人平时做的事就是读书、写书、议论。

  读别人的书,写自己的书,然后与人谈论。

  这些书有价值吗?从思想上说,当然有价值。

  她每日都让人收集市面上的新书,在其中发现了很多远超过这个世界的思想萌芽,让她非常惊讶!

  从微观到宏观,从民生到吏治,从本我到超我,甚至有关于现在的政-治生态,大王与公卿,皇帝与诸侯之间复杂又互相平衡的关系,全都有人分析,有人著书,当然也会引起讨论。

  她甚至还看到了天体说!有个叫陶翁的人认为人每年在同样的时间看到同样的星象,不是星星围着我们转,而是我们在转,星星是不动的,他用自身当比喻,称他转一圈,正面对着星星时,能看到星星,转过去背对星星时就看不到了,所以很有可能,恒星亘古不变,从诞生之日起就立在那里。因为千百年来星星都是那几颗,先人看到的星星和我们看到是同一颗,所以星星是永恒的。然后我们看不到星星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运动。

  虽然很模糊,但他的观点综合一下,几乎已经摸到了公转、自转的门槛。这还是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他自己的猜测,无限接近事实!

  有时她觉得人其实千百年来没有变化,进化的是人类手中的工具。

  如果给陶翁一架天体望远镜呢?

  限于工具,他的才华才无法施展。

  这些书有没有价值?有,有很大的价值。

  这些思想如果消失了可不可惜?可惜,非常可惜。

  那鲁国现在需要这些书和先进思想吗?

  不需要。至少,它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鲁国需要外御强敌,所以它有了士兵与将军。

  它需要养得活百姓们的粮食,所以它需要农民与肥沃的土地。

  它需要管理百姓,于是要有官员。

  它需要一个头领,让所有人都朝一个方向看,于是有了大王。

  现在鲁国只有这么多人,她只能按照轻重把百姓赶到他们该去的地方,引导他们去做她需要他们做的工作。

  她需要读书人,但能用得上的最多的其实是小官吏,不需要饱读诗书,不需要发明天体说,只需要识字,会记数,会表达,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就行了。

  所以看到近六成的读书人,她想的只是从中能选出多少合格的官吏呢?至于剩下的,最好能去做点有创造性的工作,种地也行,打铁也可以,织布、纺纱等等。

  不要空谈,做点实事。

  但她不能这么对乐城的居民。她只能颁布市场令,给匠人、手工艺人、商人更多的优待。至于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