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
��得顾点面子,是刘淑芳偷的。”

  见南先生不解的样子,翁上元给他讲了这里的妙谛——

  这叫偷青,是山里的风俗。每到新玉米下来之前,人们都经不起青玉米香味的诱惑,去偷点回来或煮或蒸尝鲜。起初,偷玉米的人被抓住了,还要惩戒;但惩戒之后,偷玉米的人还有,且愈来愈多。法不责众,也就没法惩戒。甚至那惩戒的执行人自己也想偷几穗青玉米,就不再惩戒。因为偷几德青玉米,很难说是罪过,青玉米的香味固然是一种诱惑,更主要的是丰收的年景,几穗玉米真是影响不了几多收成。人们理直气壮地说,这么好的庄稼是谁种的,是我们种的;我们种的,就为什么不能吃几穗青玉米尝尝鲜?不吃几穗嫩玉米你说我们亏不亏,亏大发儿了!就吃,你打p股也得吃;我们吃的是那个心气儿!所以,与其说是偷青,不如说是以特殊的方式品尝丰收的喜悦,也是为了品尝生活的美好滋味。既然这样,还怎么惩戒?再惩戒,就有些不懂人情世理了。但又不能鼓励去偷;偷多了,毕竟要影响到收成了;众人便达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默契,少量地悄悄地掰一些青玉米,一家老小能品味品味就可以了,切不可大摇大摆地大偷特偷,污损公德。如此,当头人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送这个人情了。所以,偷青成了庄稼人庆祝丰收的一种特殊仪式;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即便是旱涝的年景,只要是新玉米下来,也要偷几穗,毕竟是新的收成嘛……

  听了翁上元的话,南先生不禁暗叹:真是奇特的人,奇特的村俗!这些,在书本上可从来没有读到。

  “真是美好的村俗。”他对翁上元说。

  翁上元说:“你要是有意思,也去偷一偷青;什么都是偷来的滋味好啊!哈哈哈哈……”

  南先生一惊,他与贫七妹的事,莫非翁上元知道了?

  正在踌躇间,翁七妹来了。南先生脸红了。

  “哥,你在这儿呀!我给南先生送几根煮玉米。”翁七妹爽脆地说。

  “哟,咱想到一块了。南先生,你就吃吧;可是别撑着,那好东西也顶人。”

  二

  好东西真的会顶人:翁七妹怀孕了。

  知道这一事实之后,南明阳教授吓晕了,他手足无措。

  “咱有孩子了,你说咋办呢?”翁七妹向他讨主意。

  “你说咋办呢?”他把这个问题又推给了可怜的女人。

  “你是男人,要紧的时候得拿主意。”翁七妹流下了眼泪。

  “我还是男人?我是右派分子!右派分子不好好劳动改造,居然搞大了一个农村姑娘的肚子,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灭顶之灾!”在自己的女人怀孕这个问题面前,南明阳教授首先想到的是个人的利害。

  女人哭了起来,“你甭说那么多,你就说这孩子咱们要不要哩?”女人乞望着他。

  “要?你说能要么?这是非法同居生出来的私生子,让他姓南还是姓翁,让他将来怎么做人?!

  “姓啥都没关系,只要他是咱的孩子就成。”

  “这不成啊!就我这身份,前途未卜;个人境遇好坏无所谓,不能连累孩子啊!”

  “不是还有我吗?咱养活他,不让人知道他爹是谁。”

  “你怎么那么幼稚,用你们农村的话,纸里包不住火,早晚得露出真相;到那时,孩子的处境和大人的处境都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