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與憂鬱共舞 1
�,小傑應該是從小就表現出他憂鬱的人格特質。敏銳,善感,多情,易受傷害,還有所謂的 ”想太多”。

  其實,這樣的人,最怕別人跟他說,”啊你就不要想太多…..” 對這樣的人來說,這句話只會讓他覺得他不被瞭解,不被真正關心,沒有被傾聽,即使別人是真心希望他快樂。

  小傑才華洋溢,思緒敏捷。跟他說話,三不五時就會聽到他一些所謂”對生命的詠嘆”,或是”對人性真實面的悲哀”,或是”人生意義的解讀”等等,難怪能在詞曲創作上在台灣流行音樂佔有一席之地。跟他在知名咖啡連鎖店,輕鬆的喝杯咖啡,我點了一杯”充滿溫潤的奶泡,讓人感覺被擁抱的幸福”的拿鐵,他就要點不加糖的黑咖啡,然後再來”詠嘆”一番:

  “沒加糖的咖啡,

  香醇,但很苦澀,

  一口 一口的喝著,享受著,承受著,

  不知不覺 喝完,

  就像

  人生。

  或者,當我帶著個好心情,跟他在餐廳坐下要好好吃頓飯,問他要點什麼菜,他也可以”詠嘆”出幾句:

  “把憂鬱當酒,眼淚當茶,情緒當小菜,悲哀當白飯,讓我們含淚為這苦難的人生好好慶祝,乾一杯!”

  “你自己去乾吧!” 我也是會抓狂的。

  有一次,我自以為是的安慰他說,”我有時也會做惡夢,驚醒後,就會覺得,還好,只是一場夢;不論惡夢中的情節,多麼可怕或令人傷心,只要醒來就沒事了,反正一切只是一場夢。所以我就想到,死後可能也是這樣,不論人生過得多麼痛苦或多麼快樂,死了後回過頭來看看人生,不過也都是南柯一夢罷了,真的沒有什麼事值得太為它痛苦。”當然,我的意思是要他凡事看開一點,凡事別太在意。

  可是他聽了之後,卻說,”嗯,我也是這樣想,我也覺得,人生不論多痛苦,只要一死了之,什麼痛苦都可以消失,人生的一切都可以沒有什麼好牽掛的了。”

  我趕緊回他,”不是,不是,我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你怎麼知道死後會比較不苦? 畢竟沒有死掉過的人,回來跟我們說死後如何如何,搞不好死後更糟啊…”我有點生氣,同樣一句話,他為什麼總是抱持著那麼悲觀的看法呢? 為什麼他不選擇以樂觀進取的心情,來看待人生呢?

  畢竟我是他的主治醫師,我當然應該站在醫學的立場,請他去看精神科,跟他解釋說,”根據近年來的腦部科學報告,其實憂鬱的症狀,可能就是由於腦中神經細胞的突觸間,缺乏某些神經傳導因子,例如血清張力素等等,所導致的神經功能的失調…醫師可以根據臨床狀況,給予適當抗憂鬱藥物,來增加這些神經傳導因子的濃度,便可以治療這個疾病…” 嗯,醫學專業的建議,是的。其實以現在科學的進步,我們幾乎可以說出,憂鬱是因為缺乏了什麼化學物質,瘋狂是因為哪個基因在搞鬼,甚至,愛情是因為什麼荷爾蒙失調…

  他聽了有些驚訝,說,”我的憂鬱雖然讓我受苦,但也深刻的影響著我的思考模式,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是我創作的泉源,而你說這一切都只是一些化學分子的作用?! 我不相信古今中外,多少文學家藝術家所探討的人性,憂鬱,乃至於愛情,靈魂,在你們醫生眼中都只是一些分子的作用? 我們從小培養人格特質,修身養性,這一切難道都只是一些神經傳導物質在大腦裡的作用? 吃下一些化學藥品就會改變對人生的思考模式? 那我們讀論語看聖經做什麼…” 他一連串對於醫學的質疑,好像也不無道理…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