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七章 具实以闻


  “奴婢领旨!”

  李小二激动的浑身颤抖,他就怕自己对李信没用处。

  “你……你,好狠毒!”

  袁珂又急又怒。

  “总司令让你回家去反省,老实点!”

  两名亲卫一夹,把袁珂半拖拽着向外走去。

  御道旁,一众官员噤若寒蝉,暗道一声狠,明朝的官员不怕皮肉吃苦,怕的是丢脸,李信就从脸面上来践踏他们的尊严。

  其实这一招还是和大清学的,清朝废除了廷杖,因为明朝的历史早已表明,廷杖治不了官员,被打的,反而越打越兴奋,因此大清改为用太监去骂,还别说,效果比打板子好多了。

  袁珂被越拖越远,渐渐消失,高一功和李双喜相视一眼,也暗道一声服,这手段,比李自成高明多了,以往李自成对明朝官员是一杀了之,后来可能是受了李信的影响,很少杀官,但是当官的个个眼高于顶,压根就看不起李自成,哪怕是投效了他,可那眼神都是闪动着不屑与轻蔑,这也是让李自成极为头疼的事。

  但是李信提供了一条压服明朝官员的捷径,那就是践踏,狠狠的从尊严上践踏!

  李信又给黄海施了个眼色。

  黄海朗声道:“明太祖授予言官风闻奏事之权,初衷是好的,让官员在随时被举报弹劾的警示下严于律己,在一定程度上对肃贪反渎起了促进推动作用,但翻开史书,那诬告陷害的嘴脸与血淋淋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

  风闻奏事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不乏因不可告人的目地对无罪者诬告陷害,真正干净做事,担当负责的官员难免因坚持原则得罪人,若因此被心怀叵测之人诬告,能干事者如何不胆战心惊?想干事者如何能放心干事?

  再就大明而言,言官已成了党争工具,互相指责,互相托后腿,以致一事无成,崇祯便是深受言官之苦,曾于陈新甲案中,大骂言官误事。

  故总司令有令,风闻奏事还须具实以闻,无实闻者不予采纳,胡搅蛮缠者,勒令回府,反省思过。”

  顿时,一群言官激动起来,这是要砸他们的饭碗啊,不过很多官员冷眼以待,讲真话,现在的言官,已经不是当初的言官了,就是一陀屎,专门恶心人的,试问在场的官员,谁没被言官恶心过,其关键,就在风闻二字上。

  明太祖赋予言官风闻奏事的权力,初衷是好的,但是言官胡言乱语的权力,谁来监督?

  有言语就要发作,但是旁边立刻有人扯了扯他,向太监努努嘴。

  一群太监,正摩拳擦掌,虎视眈眈呢。

  太监只能依附于皇权,现在李信进了南京城,除了讨好李信,做一个对李信有用的太监,别无他法。

  黄海又道:“总司令说了,大明官场,风气縻烂,出淤泥而不染,实属强人所难,故对以往一切,既往不究,但是荡寇军主政,不允许再有贪渎之事发生,各位还是先回家好好想一想,是做个富家翁还是继续做官,三日后再做决定,现在除锦衣卫留下,都散了罢。”

  很多人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倒也不急不忙,在施礼离去之后,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互相议论。

  南京的锦衣卫不象北京那样规模庞大,但也有上千人,李信不可能原封不动的保留锦衣卫,这样会与亲卫将来的职能有所重叠。

  毕竟一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