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节
说道:“没有其他的喝的吗?甜甜的米酒呢。”

  荣玉书连忙将家里面的酒酿拿出来了,就是那种甜甜的米酒,煮汤圆的是最喜欢加进去的了。

  安师叔美美的喝上一口,一脸的满足对应上的旁边的阿福苦逼的脸,县城了明显的对比。

  安师叔一直觉得阿福是可造之材,荣玉书也是举双手同意,没办法,自己没用,找唐广想学武功,可是太懒,估计没什么希望了,不过阿福不一样,这小子心眼有些直,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教他练功绝对不想其他的事情。

  到时候阿福学了武功,好歹可以保护自己啊!

  不过好像最近没有看出来什么效果,很久以前阿福就可以把石头劈碎,现在...也可以。

  这一段时间,他一直呆在洛阳家中,认真的读书,顺便在洛阳城中结交好友,打算明年开春化雪之后,便前往长安,找一处地方住下来,顺便结交一下朋友。

  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永远也不能小瞧了关系的重要性,唐代的考试划分的倒是简单,有帖经,是将遮贴的经文内容填写出来;有墨义,是关于经文内容的简单问答题,都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熟练掌握程度。还有诗赋、策问等方式,则是考察文笔水平及对时政的把握能力。

  可是在这之前,荣玉书听说的是,无论是明经还是进士科,你的文章做的好不好是次要的,往往在开考前,名次就已经出来了。

  这是一直以来的体制问题,虽然自从隋炀帝时期便开创了科举的制度,目的也是为了从寒门弟子中选拔一些优秀的人才,但是在这个古代,讲究的更是封建王朝的制度与威严,若是想要做到绝对的公平,是万万不可能的。

  参加科举的目的是为了做官,而做官的话,又有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是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从军以战功博取功名,三是官宦人家出身,呈祖宗恩荫,四则是受到皇帝和达官贵人的垂青。

  想到这里,荣玉书又是一阵的脑袋疼,据他所知,唐代的科举考试其实并不完善,像荣玉书所说的,在开考前就已经定了名次的做法非常常见,所以也导致了趋炎附势,拜访考官,结交官权的做法更加的习以为常。

  更重要的一条是,若是你真的考中了,那么,你也不一定当得了官,因为朝中官宦,真正通过科举考试进去的,连二十分之一的概率都达不到,也就是说,朝中一百人,可能只有五人出身科举,剩下的,全部都是朝中权贵,势力夹杂繁复,各大家族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便是之前说的崔品迁的家族,便是如此,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不仅仅是他们的家族,所谓的七宗五姓,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荣玉书说到这里的时候又叹了一口气。

  门外不知道何时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敲门声刚劲有力,节奏轻快,应该是找人有急事。

  明哥儿马上跑出去,打开门,马上对着里面的荣玉书说道:“少爷,是冯郎君来了。”

  看着一个紧缩着身子的人从外面进来,看着脸色红仆仆的,都快吹出来褶子了,就知道一定冻得不轻了。

  荣玉书连忙指使阿福去热了一壶酒,赶快让冯晨喝了一点热汤暖和了一下身子。

  像他们这样的人,是不经过学府的推荐考试的,一般都作为生徒,而这位,和荣玉书一样,也是属于在家自学的一种,而且天资也是极为聪慧的一个类型,可以和荣玉书说得上是不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