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
; 毕竟‘帝之下都’,就已经表明了它极度崇高的地位,以及上下的对应。

  是天上的‘上帝’,在人间的‘下都’。

  也就是说……这是一座‘神殿’,地位相当于‘天坛’。

  所以‘方圆八百里,高万仞’这种浮夸描述,也能很好理解了,是因其地位神圣超然,而凸显昆仑的雄伟宏大的夸大其词。

  如此神圣场所,非详细记载它长多少米,高多少米,就不得劲儿了……因此才有万仞之说法。

  而且山海经是一幅幅图,文字描述都是古人根据图来讲的,是以用词描述往往诡异,且经常是定格的静态动作。比如‘有一女子,方跪进杯食’,比如‘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这都是典型的看图说话。

  有的是正视图,有的是侧视图,所以才有‘一足’、‘一目’、‘贯胸’之类的诡异描述。

  另外,特殊的重要的东西,在图上画的特别大,比如‘有大人之国’,不是说这个国里都是巨人,而是说在图上,画这个人的比例尺,比其他人要大很多,以凸显其重要性。

  昆仑墟在图上,应该极度显眼,画得特别大,为的就是突出各种细节,所以说它高万仞,方圆八百里。其实是看图说话者,根据整个山海图的常规比例尺,换算出来的。

  但奈何,昆仑作为奇观,根本没按照常规比例尺来画……画得比旁边的山都还要大很多。

  原因就在于,这是画图者心目中的圣地,整个部族的核心,所以画得极度雄伟。

  我再重申一遍,这里我说的是主流对昆仑的解读,是反驳我自己的。不要有人说‘诶,你不是说上古不信神吗,山海经记载很理智吗?’

  首先,正经解释,那么山海经一定是一本‘巫史文献’,还是有迷信、神化之处的。

  其次,我没说古人不信神,只是不迷信野神,不是西方那种宗教信仰。

  ‘帝’就是老天爷,是唯一且至高无上的存在。

  我认为,华夏古人以祖先为神,本篇番外抛去外星人和电器的说法,所以神的正经解释是‘祖先’。

  伟大的祖先死后为神,这就是上古华夏对于神的理解,和你们从各种中看的所谓神明,完全不是一个文化。

  《礼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我们的文化,是有‘鬼神’的,但不是自然神,而是人封的。

  人居于天地之间,死者归土为鬼,归天为神!

  鬼就是普通人死掉的形态,直系后嗣祭奠。甲骨文那个字写作‘田下埋个人’,这既是‘归土’。

  神是大功绩者死后被封的,叫做‘归天’。比如四季四极之神祝融、蓐收、枸芒、禺强……之类的……天上星宿,风雨雷电,通通都是人死后化为的神,或者是某种图腾的具现化。

  往往是发明创造了什么为民造福,或是整个氏族的血脉始祖。

  比如最早的太阳神应该是羲和。她制定了太阳历法,发明了十天干,也就是‘十日’。死后人们根据功绩,封她为太阳神,说羲和驾车扬鞭从东方汤谷、至西匆匆疾驰,从崦嵫山落入虞渊。每天日升日落,都是她干的。

  这其实就是根据功绩,而在死后给了她一份在天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