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
�了,找了几家,人一听是杜家老二要娶,都摇头摆手,直言不敢高攀。
转眼这么几年过去了,这老大也中了进士,把家眷留在家里,自己在京里做官,老三也娶了媳妇,娶的是老大同年的妹妹,姓刘,名唤月娥,过门没到一年,就生了个小子,老三的绸缎庄生意也越来越好,喜得杜奶奶的一颗心都扑在三儿媳妇的身上,对老二家的儿子也看得不是那么周到了。老二看在眼里,心里却说不出来,怪谁呢,还不是先要怪自己克妻的名声传出去了,让自己的儿子也跟着可怜。
话虽这样说,但杜家好歹也是周围首屈一指的富户,总不能看着自己的二儿子就这样鳏夫过了这辈子吧?本地找不到,这不,就把主意打到外地去了。
话说回来,天下的事还真的巧是不?离这百里地方,有个县名唤六合,这县里有家李姓人家,原来也是大户人家,只是到了李老太爷的时候,生了个儿子,独养儿子,难免娇惯了些,不到二十,花街柳巷,没有他不到的,又交了群酒肉朋友,每天聚在一起喝酒赌钱,没到三十,就气死了老爹,病逝了老娘,爹娘一去,这娘子就再也管不住他,成天把妓院赌场当作家一样的所在,最后淘空了身子,刚过了三十,就一命呜呼了,只可怜他家娘子,把家里的余财打发了那些上门讨债的,剩下的在县里胡乱赁了几间房屋,带着一双儿女针指度日。
这女儿名唤薇珠,爷死时节,她刚过了十岁,也读了几本书,识得几个字,李家虽然败落,李奶奶却也是旧家出身,亲戚们也时时周济,这儿女们的学业也没耽误。
只是家里穷了下来,也没得人使唤,李奶奶脸皮又薄,儿子还小,出门买菜这些事情,都是薇珠去做,人看她年纪小初时想欺她,却被她言语堵了回来,到了大时,人越发出落得标致,有哪轻薄的也想去占她便宜,却被她反骂了回去,周围人都送她一个外号“刺玫花”。李奶奶本也想给她找个好人家,只是小户又看不上,大家现在穷了,又攀不起,这就蹉跎了下来,姑娘都十九了,还没有人家。
这李家近邻,有个王婆,惯是个说媒拉纤的,李家的底细都打听在了肚里,这日却借着去看李奶奶的名头,找上门去。
王婆刚敲了门,门便开了,正是薇珠姑娘出来了,只见她上身穿的是粉色小袄,外面穿了个红梅色的小褂,下面系了个蓝色裙子,头梳的光,只在鬓边插了朵粉色绢花,打扮的干净利落,见是王婆,未语先笑:“王婆婆来了,快往里面请。”
李奶奶在屋里听见,忙揭开帘子走出来,两人寒暄一阵,李奶奶笑道:“王大嫂今日贵脚踏贱地,不知有什么事。”王婆笑道:“真是李家妹妹最是玲珑心肝,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想问你家姑娘可曾吃了茶不曾?”
李奶奶叹了口气:“嫂子,你也知道,我家全靠这女儿撑着,要招女婿呢,又没有这么合适的,大户之家,又看不上我家女儿去做正房,只是你也知道,虽说现在穷了,祖上也是有名声的人,怎么能给女儿去做二房?”说着眼泪扑飒飒只落下来。
王婆听的这样说,笑道:“我这里有门亲事,倒也齐全,只是姑爷要大了几岁,再来还是填房,不知奶奶意下如何?”
李奶奶听得是填房,微怔了怔,却是自己女儿年纪也大了,想来也难得不做填房,细细问过了杜家的情况,这王婆添油加醋,把那前头两位娘子说成是一位,把传言克妻的事情瞒下不说,李奶奶听得这家大福,哥哥当官,弟弟经商,已有几分肯了,只是前头娘子还留得一个儿子,就踌躇了起来。
王婆见状,忙上前拉了李奶奶的手说:“我的妹妹,这样的好人家,自是有那丫鬟奶子服侍,再者说了,那婆婆看得那小官人宛若心肝�
转眼这么几年过去了,这老大也中了进士,把家眷留在家里,自己在京里做官,老三也娶了媳妇,娶的是老大同年的妹妹,姓刘,名唤月娥,过门没到一年,就生了个小子,老三的绸缎庄生意也越来越好,喜得杜奶奶的一颗心都扑在三儿媳妇的身上,对老二家的儿子也看得不是那么周到了。老二看在眼里,心里却说不出来,怪谁呢,还不是先要怪自己克妻的名声传出去了,让自己的儿子也跟着可怜。
话虽这样说,但杜家好歹也是周围首屈一指的富户,总不能看着自己的二儿子就这样鳏夫过了这辈子吧?本地找不到,这不,就把主意打到外地去了。
话说回来,天下的事还真的巧是不?离这百里地方,有个县名唤六合,这县里有家李姓人家,原来也是大户人家,只是到了李老太爷的时候,生了个儿子,独养儿子,难免娇惯了些,不到二十,花街柳巷,没有他不到的,又交了群酒肉朋友,每天聚在一起喝酒赌钱,没到三十,就气死了老爹,病逝了老娘,爹娘一去,这娘子就再也管不住他,成天把妓院赌场当作家一样的所在,最后淘空了身子,刚过了三十,就一命呜呼了,只可怜他家娘子,把家里的余财打发了那些上门讨债的,剩下的在县里胡乱赁了几间房屋,带着一双儿女针指度日。
这女儿名唤薇珠,爷死时节,她刚过了十岁,也读了几本书,识得几个字,李家虽然败落,李奶奶却也是旧家出身,亲戚们也时时周济,这儿女们的学业也没耽误。
只是家里穷了下来,也没得人使唤,李奶奶脸皮又薄,儿子还小,出门买菜这些事情,都是薇珠去做,人看她年纪小初时想欺她,却被她言语堵了回来,到了大时,人越发出落得标致,有哪轻薄的也想去占她便宜,却被她反骂了回去,周围人都送她一个外号“刺玫花”。李奶奶本也想给她找个好人家,只是小户又看不上,大家现在穷了,又攀不起,这就蹉跎了下来,姑娘都十九了,还没有人家。
这李家近邻,有个王婆,惯是个说媒拉纤的,李家的底细都打听在了肚里,这日却借着去看李奶奶的名头,找上门去。
王婆刚敲了门,门便开了,正是薇珠姑娘出来了,只见她上身穿的是粉色小袄,外面穿了个红梅色的小褂,下面系了个蓝色裙子,头梳的光,只在鬓边插了朵粉色绢花,打扮的干净利落,见是王婆,未语先笑:“王婆婆来了,快往里面请。”
李奶奶在屋里听见,忙揭开帘子走出来,两人寒暄一阵,李奶奶笑道:“王大嫂今日贵脚踏贱地,不知有什么事。”王婆笑道:“真是李家妹妹最是玲珑心肝,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想问你家姑娘可曾吃了茶不曾?”
李奶奶叹了口气:“嫂子,你也知道,我家全靠这女儿撑着,要招女婿呢,又没有这么合适的,大户之家,又看不上我家女儿去做正房,只是你也知道,虽说现在穷了,祖上也是有名声的人,怎么能给女儿去做二房?”说着眼泪扑飒飒只落下来。
王婆听的这样说,笑道:“我这里有门亲事,倒也齐全,只是姑爷要大了几岁,再来还是填房,不知奶奶意下如何?”
李奶奶听得是填房,微怔了怔,却是自己女儿年纪也大了,想来也难得不做填房,细细问过了杜家的情况,这王婆添油加醋,把那前头两位娘子说成是一位,把传言克妻的事情瞒下不说,李奶奶听得这家大福,哥哥当官,弟弟经商,已有几分肯了,只是前头娘子还留得一个儿子,就踌躇了起来。
王婆见状,忙上前拉了李奶奶的手说:“我的妹妹,这样的好人家,自是有那丫鬟奶子服侍,再者说了,那婆婆看得那小官人宛若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