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章 蔡邕请辞
�就是脑子有问题了。
皇权与相权,天生就是对立的。以一个人的思维来看待刘辩的行为,那是值得称道的;可是以一个皇帝的思维来看待刘辩的行为,那就是有些拎不清了。
刘辩正确的做法是挽留之后,该让蔡邕退休就让蔡邕退休,名望、钱财什么的都给安排上,让人家风风光光的退休。最好再来个十里相送,彰显一下君臣情谊。
当然,不满归不满,董明更喜欢眼下这样做的刘辩,有人情味儿。
刘辩跟蔡邕君臣二人,在说着体己的话。董明在一旁,没有走,而是想着蔡邕的接任者,该是谁比较合适。
眼下有资格接任的人其实屈指可数:朱儁、皇甫嵩、袁隗、袁逢、郑玄、杨彪、阴循,外加几个宗室。
在董明看来,如果是朱儁和皇甫嵩两个人,那就最合适不过了。可是这件事,难度很大。皇甫嵩在屯田,他本人肯定也不愿意回洛阳,让他做丞相,多半是没戏。
朱儁就在洛阳,有军功、有威望、有资历、有能力。但尴尬就尴尬在这,要啥有啥,再做了丞相的话,置陛下于何地呢?哪怕全天下包括刘辩都知道朱儁忠心耿耿也没用。朱儁自己就会推辞掉的,做官做到他那个份上已经够了。
袁隗、袁逢两兄弟也合适,而且董明也希望是这两兄弟中的一个。袁家跟董明之间的关系,虽然说不那么亲密,但是有袁绍在中间,再加上钱庄的利益纠葛在。尤其是后者的存在,让袁家不会董明有什么太大的敌意。
至少,他们也会在变法这件事上,保持缄默,不会阻拦或者暗中使坏。
郑玄和杨彪两个人,是董明最不希望的。前者现在掉进了唯心主义的大坑里,一天天的神神叨叨的;后者跟他不对付,一直都不对付。更确切的说,杨彪现在对董明已经不是政见上的矛盾了,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私仇
原因就在杨修身上
阴循和宗室们,董明倒是觉得无所谓。他们肯定是站在刘辩那一边的,可是刘辩自己本身也是支持变法的。顶多有时候跟董明闹点儿别扭罢了。
所以董明现在要做两手准备,一是劝皇甫嵩或者朱儁做这个丞相,二是跟袁隗和袁逢做一笔交易,拿支持他们中的一个做丞相为筹码换来他们上任之后对变法的支持。
“老师,您送老丞相回去吧。”
这个时候,刘辩打断了董明的思考。
</br>
</br>
皇权与相权,天生就是对立的。以一个人的思维来看待刘辩的行为,那是值得称道的;可是以一个皇帝的思维来看待刘辩的行为,那就是有些拎不清了。
刘辩正确的做法是挽留之后,该让蔡邕退休就让蔡邕退休,名望、钱财什么的都给安排上,让人家风风光光的退休。最好再来个十里相送,彰显一下君臣情谊。
当然,不满归不满,董明更喜欢眼下这样做的刘辩,有人情味儿。
刘辩跟蔡邕君臣二人,在说着体己的话。董明在一旁,没有走,而是想着蔡邕的接任者,该是谁比较合适。
眼下有资格接任的人其实屈指可数:朱儁、皇甫嵩、袁隗、袁逢、郑玄、杨彪、阴循,外加几个宗室。
在董明看来,如果是朱儁和皇甫嵩两个人,那就最合适不过了。可是这件事,难度很大。皇甫嵩在屯田,他本人肯定也不愿意回洛阳,让他做丞相,多半是没戏。
朱儁就在洛阳,有军功、有威望、有资历、有能力。但尴尬就尴尬在这,要啥有啥,再做了丞相的话,置陛下于何地呢?哪怕全天下包括刘辩都知道朱儁忠心耿耿也没用。朱儁自己就会推辞掉的,做官做到他那个份上已经够了。
袁隗、袁逢两兄弟也合适,而且董明也希望是这两兄弟中的一个。袁家跟董明之间的关系,虽然说不那么亲密,但是有袁绍在中间,再加上钱庄的利益纠葛在。尤其是后者的存在,让袁家不会董明有什么太大的敌意。
至少,他们也会在变法这件事上,保持缄默,不会阻拦或者暗中使坏。
郑玄和杨彪两个人,是董明最不希望的。前者现在掉进了唯心主义的大坑里,一天天的神神叨叨的;后者跟他不对付,一直都不对付。更确切的说,杨彪现在对董明已经不是政见上的矛盾了,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私仇
原因就在杨修身上
阴循和宗室们,董明倒是觉得无所谓。他们肯定是站在刘辩那一边的,可是刘辩自己本身也是支持变法的。顶多有时候跟董明闹点儿别扭罢了。
所以董明现在要做两手准备,一是劝皇甫嵩或者朱儁做这个丞相,二是跟袁隗和袁逢做一笔交易,拿支持他们中的一个做丞相为筹码换来他们上任之后对变法的支持。
“老师,您送老丞相回去吧。”
这个时候,刘辩打断了董明的思考。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