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的人亏到吐血,纷纷选择中途违约。
买楼花根据交钱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次**清,这样获得的折扣力度最大。而另一种是根据楼盘的施工进度分期交钱,比如完成25%交第一笔钱,完成50%交第二笔钱等。
这种方式的折扣力度虽没有第一种大,但对购房者来说,所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会小一些。一旦楼盘出现烂尾,或者楼价出现暴跌的情况,购房者还有停止交钱、断尾求生的机会,来减少自己的损失。
所以去年的楼价腰斩狂潮中,许多买了楼花刚刚开始交钱的投机客,就纷纷选择了违约。这也直接导致了多家实力孱弱的小开发商,一时间陷入资金周转困难,最终有几家没撑过去,只能破产倒闭!
但在楼市火旺的时候,炒楼花几乎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词。比如1986年的香港,地产业自从走出前途危机之后,迎来了第一波大升浪。当时港岛柴湾的大型私人屋邨杏花邨,首期推出了448个单位发售。已有大批买家,包括代人排队者、炒家和公司经纪,在开盘前8天就开始大排长龙、日夜轮候。
其中有一家人爷孙三代六个人齐齐上阵去排队,最后成功的拿到了五张购楼申请表。而这家人刚拿到申请表,就立刻有人围上来想要收购。最终,这些空白的购房申请表,以每张4万港币的价格被炒家收购,也就是说这一家幸运儿只花了一个星期就净赚了20万港币。
而实际上,他们相比于真正的炒家,其实只赚到了一个零头而已。因为杏花邨的房价在开盘后不到一个月,就算是最小的户型价格也至少上扬了30万。也就是说之前的炒家花20万收购的5张申请表,只需交钱买房后等一个月,就能收获至少130的净利润。
正是因为炒楼一转手就可以赚几十万甚至过百万的收入,以至于让香港社会从八十年代迅速形成了,一铺定输赢、赢了就发达的赌徒心态。辛苦工作赚钱的人,活得远没有那些不务正业的投机者来得好,这种巨大的挫败感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在以前,香港虽然也有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投机楼市给香港社会带来的隐患。但香港各大地产商强大的影响力,让这些异议之声根本翻不起浪花。地产公司一直以来都是香港各大报纸、杂志最大的广告金主。
几乎每个楼盘发售之前,开发的地产商都会购买整版、整版的版面用来刊登售楼广告。所以为了不得罪这些金主,各家报纸、杂志的主编们,自然不愿意刊发不利于楼市的文章和观点。
因为对地产公司来说,香港楼市被炒得越火,他们赚得就越多。所以许多公司甚至还在暗地里与炒楼者配合,捂盘惜售,进一步加剧购房者的恐慌,然后再顺势提高售价,攫取更多的利润。
而这一次则不同,李轩旗下的电视台和报纸,勇敢的打响了第一枪。虽然东方集团本身并不涉足房产业,但它的实力足够与香港的那些大型地产公司相抗衡。
正当其他人准备欣赏一场“财神李大战地产佬”的龙争虎斗大戏时,有着“地产超人”之称的李嘉城,却突然接受了《信报》的独家专访,并在采访中赞同了“香港楼市供需失衡、造成楼价非理性上涨”的观点。
整个香港传媒界顿时一片哗然,要知道“李超人”的强硬可是出了名的。以前曾有一家香港报纸刊登调侃李嘉城的花边报道,结果李嘉诚知道后立刻指示长实集团,以撤回广告合同、永久封杀相威胁。最后这家报社只好向李嘉城低头,开除了那边撰写花边报道的记者。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前车之鉴,香港的报刊杂志上,几乎找不到关于李嘉城和长实集团的�
买楼花根据交钱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次**清,这样获得的折扣力度最大。而另一种是根据楼盘的施工进度分期交钱,比如完成25%交第一笔钱,完成50%交第二笔钱等。
这种方式的折扣力度虽没有第一种大,但对购房者来说,所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会小一些。一旦楼盘出现烂尾,或者楼价出现暴跌的情况,购房者还有停止交钱、断尾求生的机会,来减少自己的损失。
所以去年的楼价腰斩狂潮中,许多买了楼花刚刚开始交钱的投机客,就纷纷选择了违约。这也直接导致了多家实力孱弱的小开发商,一时间陷入资金周转困难,最终有几家没撑过去,只能破产倒闭!
但在楼市火旺的时候,炒楼花几乎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词。比如1986年的香港,地产业自从走出前途危机之后,迎来了第一波大升浪。当时港岛柴湾的大型私人屋邨杏花邨,首期推出了448个单位发售。已有大批买家,包括代人排队者、炒家和公司经纪,在开盘前8天就开始大排长龙、日夜轮候。
其中有一家人爷孙三代六个人齐齐上阵去排队,最后成功的拿到了五张购楼申请表。而这家人刚拿到申请表,就立刻有人围上来想要收购。最终,这些空白的购房申请表,以每张4万港币的价格被炒家收购,也就是说这一家幸运儿只花了一个星期就净赚了20万港币。
而实际上,他们相比于真正的炒家,其实只赚到了一个零头而已。因为杏花邨的房价在开盘后不到一个月,就算是最小的户型价格也至少上扬了30万。也就是说之前的炒家花20万收购的5张申请表,只需交钱买房后等一个月,就能收获至少130的净利润。
正是因为炒楼一转手就可以赚几十万甚至过百万的收入,以至于让香港社会从八十年代迅速形成了,一铺定输赢、赢了就发达的赌徒心态。辛苦工作赚钱的人,活得远没有那些不务正业的投机者来得好,这种巨大的挫败感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在以前,香港虽然也有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投机楼市给香港社会带来的隐患。但香港各大地产商强大的影响力,让这些异议之声根本翻不起浪花。地产公司一直以来都是香港各大报纸、杂志最大的广告金主。
几乎每个楼盘发售之前,开发的地产商都会购买整版、整版的版面用来刊登售楼广告。所以为了不得罪这些金主,各家报纸、杂志的主编们,自然不愿意刊发不利于楼市的文章和观点。
因为对地产公司来说,香港楼市被炒得越火,他们赚得就越多。所以许多公司甚至还在暗地里与炒楼者配合,捂盘惜售,进一步加剧购房者的恐慌,然后再顺势提高售价,攫取更多的利润。
而这一次则不同,李轩旗下的电视台和报纸,勇敢的打响了第一枪。虽然东方集团本身并不涉足房产业,但它的实力足够与香港的那些大型地产公司相抗衡。
正当其他人准备欣赏一场“财神李大战地产佬”的龙争虎斗大戏时,有着“地产超人”之称的李嘉城,却突然接受了《信报》的独家专访,并在采访中赞同了“香港楼市供需失衡、造成楼价非理性上涨”的观点。
整个香港传媒界顿时一片哗然,要知道“李超人”的强硬可是出了名的。以前曾有一家香港报纸刊登调侃李嘉城的花边报道,结果李嘉诚知道后立刻指示长实集团,以撤回广告合同、永久封杀相威胁。最后这家报社只好向李嘉城低头,开除了那边撰写花边报道的记者。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前车之鉴,香港的报刊杂志上,几乎找不到关于李嘉城和长实集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