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最快更新电子游戏帝国最新章节!
光存储技术的研发,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初。但第一款真正实用的光盘机,是飞利浦公司于1978年推出的ld影碟机。不过飞利浦当时并没有借着自己的先发优势,即使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技术标准。
于是日本的先锋公司看到机会后,也迅速开始跟进,于1981年推出了自己的ld影碟机标准,并与飞利浦展开了激烈的技术竞争。
后来,飞利浦公司在吸取了ld光碟上的经验教训,于1982年联手索尼公司,共同推出了cd-da激光唱盘的红皮书(red book)标准。与采用传统模拟信号体系的ld光碟不同,cd-da光碟第一次引入了数字化处理技术,成为全球第一张数字光盘。
cd-da标准在整个八十年代主要有两大应用,其中第一种应用是作为音乐存储媒介。所以在cd-da红皮书推出后不到三个月,索尼公司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台cd机cdp-101。
只不过cd机刚问世时的价格昂贵,只能瞄准高端市场。但这一领域早就有问世了几十年的lp黑胶唱片。相比于黑胶唱片,cd机不但价格上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在音质上也没有明显的进步。
所以cd机问世之后的销量并不如意,但索尼公司很快想出了应对的办法,那就是推出简化版的便携式cd机。于是在1984年11月,索尼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便携式cd机d-50。
d-50的厚度只有约4张cd盒,问世后很快得到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群的喜爱。而索尼公司也特意把这种小型便携式cd机命名为discn形成高低配,彻底掌控了整个便携式播放音乐市场。直到二十年后,mp3和ipod问世后。才结束了索尼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而除了作为音乐唱片之外,cd-da的另一大主要应用就是作为个人电脑的数据存储媒介。飞利浦和索尼公司,早就瞄中了新兴的电脑产业。相比于传统软盘,cd光盘拥有存储容量更大、读10style_txt;取速率更快等优点。
但早在cd-da红皮书标准问世之初,东方研究院也开始跟进电脑光盘技术标准的制定。而东方集团旗下的艾康公司又牢牢掌控了,个人电脑的技术标准。所以飞利浦和索尼想让光盘在个人电脑领域中推广。就必须取得东方集团的支持。
因此东方研究院很快与飞利浦和索尼两家公司达成了妥协,取得了cd领域全部关键专利的技术授权,还成为了接下来cd-rom黄皮书的标准制定者之一。
而李轩的计划可不仅仅只准备在电脑光盘领域分一杯羹,背后隐藏的更深的目的,是为随后的vcd、dvd商业化开发做准备。东方研究院制定的第一代vcd技术标准,实际上就是在cd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视频解码系统而已。
另一个时空中,vcd与其说是中国人发明的,还不如说是中国人组装的。所以在vcd于九十年代初问世之后。真正从这一产业中攫取暴利的,是斯高柏、飞利浦、索尼等掌握了机芯和解码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外国公司。中国的vcd厂商只是喝到了一口肉汤而已,而且这口肉汤随着恶性的价格竞争,也迅速变得没有任何营养。
另一个时空中的网络上有一种说法,最先研制出vcd的安-徽万燕电子公司,没能在第一时间申请技术专利,从而失去了对整个vcd产业的控制权。
这种观点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万燕公司最多只是在vcd的一些外围技术上进行了创新。而就算他们申请了专利。其他公司也是有办法绕开的�
光存储技术的研发,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初。但第一款真正实用的光盘机,是飞利浦公司于1978年推出的ld影碟机。不过飞利浦当时并没有借着自己的先发优势,即使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技术标准。
于是日本的先锋公司看到机会后,也迅速开始跟进,于1981年推出了自己的ld影碟机标准,并与飞利浦展开了激烈的技术竞争。
后来,飞利浦公司在吸取了ld光碟上的经验教训,于1982年联手索尼公司,共同推出了cd-da激光唱盘的红皮书(red book)标准。与采用传统模拟信号体系的ld光碟不同,cd-da光碟第一次引入了数字化处理技术,成为全球第一张数字光盘。
cd-da标准在整个八十年代主要有两大应用,其中第一种应用是作为音乐存储媒介。所以在cd-da红皮书推出后不到三个月,索尼公司就推出了全球第一台cd机cdp-101。
只不过cd机刚问世时的价格昂贵,只能瞄准高端市场。但这一领域早就有问世了几十年的lp黑胶唱片。相比于黑胶唱片,cd机不但价格上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在音质上也没有明显的进步。
所以cd机问世之后的销量并不如意,但索尼公司很快想出了应对的办法,那就是推出简化版的便携式cd机。于是在1984年11月,索尼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便携式cd机d-50。
d-50的厚度只有约4张cd盒,问世后很快得到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群的喜爱。而索尼公司也特意把这种小型便携式cd机命名为discn形成高低配,彻底掌控了整个便携式播放音乐市场。直到二十年后,mp3和ipod问世后。才结束了索尼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而除了作为音乐唱片之外,cd-da的另一大主要应用就是作为个人电脑的数据存储媒介。飞利浦和索尼公司,早就瞄中了新兴的电脑产业。相比于传统软盘,cd光盘拥有存储容量更大、读10style_txt;取速率更快等优点。
但早在cd-da红皮书标准问世之初,东方研究院也开始跟进电脑光盘技术标准的制定。而东方集团旗下的艾康公司又牢牢掌控了,个人电脑的技术标准。所以飞利浦和索尼想让光盘在个人电脑领域中推广。就必须取得东方集团的支持。
因此东方研究院很快与飞利浦和索尼两家公司达成了妥协,取得了cd领域全部关键专利的技术授权,还成为了接下来cd-rom黄皮书的标准制定者之一。
而李轩的计划可不仅仅只准备在电脑光盘领域分一杯羹,背后隐藏的更深的目的,是为随后的vcd、dvd商业化开发做准备。东方研究院制定的第一代vcd技术标准,实际上就是在cd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视频解码系统而已。
另一个时空中,vcd与其说是中国人发明的,还不如说是中国人组装的。所以在vcd于九十年代初问世之后。真正从这一产业中攫取暴利的,是斯高柏、飞利浦、索尼等掌握了机芯和解码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外国公司。中国的vcd厂商只是喝到了一口肉汤而已,而且这口肉汤随着恶性的价格竞争,也迅速变得没有任何营养。
另一个时空中的网络上有一种说法,最先研制出vcd的安-徽万燕电子公司,没能在第一时间申请技术专利,从而失去了对整个vcd产业的控制权。
这种观点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万燕公司最多只是在vcd的一些外围技术上进行了创新。而就算他们申请了专利。其他公司也是有办法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