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 章
��政治会议一旦失败时,再与我们一起战斗,直

  到完成朝鲜统一。”如果美国同意这一点,对李氏来说不过是一张空白支票,但这却使他在战后会议上一

  点儿也不会同北朝鲜达成协议。罗伯逊在得到华盛顿同意后回到了美国。回到美国前,他重申了总统的立

  场,即:只要国会批准,就与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帮助韩军扩大到20个师;等国会批准给南朝鲜经济援

  助;在政治会议上与南朝鲜合作一致。

  南朝鲜政府同意以上各点,但要求推迟停战直到参议院批准共同防御条约。罗伯逊说,对这样的拖延

  不能给以考虑,不过艾森豪威尔政府会尽快完成条约起草工作。

  在助理国务卿罗伯逊于7月9日迫使李氏作出承诺时,会谈达到了高cháo。尽管南朝鲜不签署停战协定,

  但李说:“我们也不会破坏它,只要按停战协议所采取的措施不损害我们国家的存在即可。”李氏又说:

  “我将努力进行全面真诚的合作,以求本民族通过政治和平途径实现统一,因为那是我们最根本的民族目

  标和需要。”

  这是一场很费力气的斗争。美国制止住了李氏对停战的积极反对,而且背上了要花大钱的沉重包袱,

  即不仅要签订安全互助条约(1954年1月经参议院批准),而且还得长期给南朝鲜政府以经济、军事援助。

  另外,美国将自己与李承晚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在美国领导人同李氏斗争时,共产党军队在全线展开了最后的攻势。进攻的目的部分是为了宣传共产

  党最后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部分是为了惩罚南朝鲜军队;另外,部分则是为了取得长期最有利的停战阵

  地。进攻于6月24日在东线和中线开始,仍然集中在金城突出地带。当双方在7月10日重回讨价还价的谈判

  桌时(李氏已被安抚住了),前线战斗达到高cháo。到7月14日时,6个中国师猛攻在金城地带的南朝鲜军阵地

  ,并实际上消灭了南朝鲜首都师。双方伤亡极为惨重。因为这是共军在主要防线chā入南朝鲜防御阵地中心

  部位的一场攻坚战。在这可悲的最后的一系列战斗中,许许多多年轻人仅仅不过是为了尺寸土地而死伤。

  联合国军在1953年6至7月份的伤亡数字超过52000人,大多数是南朝鲜军。共军同期伤亡数估计达到

  108000人。

  正当板门店双方为自己一方万无一失而费尽心机时,李承晚又在进行抵赖,但这时艾森豪威尔已经烦

  透了,李氏未能得逞。7月23日双方参谋人员就军事分界线和非军事区达成协议。最后于7月27日上午11时

  ,通过生硬冷淡的仪式,哈里逊将军和南日将军分别签署了停战协定的9个文本及一份将不直接遣返战俘

  而将其转jiāo给非军事区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授权附件。后来克拉克在他的前方司令部文书上签署;北朝

  鲜首脑和中国司令员彭德怀分别在其司令部签署。12个小时后,历时3年又1个月零2天的战争宣告结束。

  之后,中立国视察小组很快表明无法将工作进行下去,因为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