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远分裂,因为俄国人会在北部

  很快建立一个与之相匹敌的共产党国家。温和派和左翼党派对这一前景感到极不高兴,他们敦促人们联合

  抵制定于1948年5月9日举行的联合国选举。

  在过渡期间(1948年4月22-23日),北朝鲜共产党掌管的人民委员会邀请三八线两边的朝鲜团体,到北

  朝鲜未来的首都平壤参加一个大型的有关祖国统一的会议。与会代表545人,其中360人来自南方。参加会

  议的唯一一位有知名度的朝鲜右翼代表人物是流亡的前韩国临时政府(1919年在上海成立)主席金九,但是

  南方的许多温和派和左派组织参加了会议。驻朝美军司令官约翰?r?霍奇中将谴责这次会议是共产党分

  子的一个政治yin谋。大约在此时,俄国提议所有外国军队从朝鲜撤离,朝鲜的事情由朝鲜人民自己去办。

  这一建议与平壤会议公报中的要点相似。

  平壤会议是苏联和北朝鲜共产党分子阻挠联合国选举的最后一次努力,其结果是使朝鲜的政治形势两

  极分化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由于南朝鲜所有的温和派领袖都反对联合国选举,在朝鲜境外逃亡40年之久

  的李承晚在南部便没有任何有力的挑战者。因而,联合国选举就意味着在南部建立一个右翼政府;而俄国

  就会在北部成立一个共产党政府与之相抗衡。无疑代表着三八线两边大多数人的温和派因此便被小小的伎

  俩彻底战胜,朝鲜也一举被分裂为两个极端的政治阵营,而且这两个阵营被三八线分割成了两块领土。这

  样一来,朝鲜在1948年5月便发现自身已在地理和意识形态上明显分裂开来,恰如1860年美国南北两方的

  分裂那样显而易见。因而内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朝鲜的温和派在联合国选举之前,面对俄国的不妥协和美

  国对共产党动机的怀疑,曾希望和平地缔造一个统一而又民主的国家,而内战的重大损失使那种希望十分

  渺茫。此时,在一个分裂的家庭里,唯一赢得统一的手段将是战争。

  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

  “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

  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

  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如果美国和苏联愿意在选举问题上冒险,让所有党派进行一次真正民主的全朝鲜选举,那么就不会产

  生右翼的南朝鲜,也不会产生共产党的北朝鲜,而会选出一个对共产党分子和右翼地主都不利的温和政府

  。但是美国对共产党在东欧的颠覆活动仍记忆犹新,因此并不相信俄国。而对西方抱有偏执xing反感的苏联

  人也不相信美国。

  也许更重要的是,俄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妄图控制朝鲜,不愿仅仅为了满足朝鲜人民的民族愿望,而从

  自己所占据的地位上撤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