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人生的轨迹
人打死。才十六岁的周南跟着霍夫曼一家从绿岛到浦海,然后和霍夫曼一家跟着法肯豪森将军到了德国。

  绿岛的房子被委托给了老霍夫曼的朋友,著名的设计师毕娄哈,从此再也没有没有回去过。

  如果周南的记忆没有错误,毕娄哈在今年应该已经去世了。他后来在49年辗转回到了绿岛,因为拿不出十三号小楼的屋主文件,那栋小楼也被收归了国有,只能回到老山脚下的老宅子去生活。

  他的亲生爷爷当初是从中原逃难过来的,来到绿岛以后,给道观种菜。他父亲周大壮有两兄弟,他当时就跟着那个叔叔以种地为生。

  他少了一只手,许多活都干不了,因为跟掌教认识,他上山做了道士。

  后面的风风雨雨几十年,在周南的心里就如同是一个梦。他个人的确受了不少苦。但是因为在国外待过,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如何贫苦与低下。

  看到自己的国家蒸蒸日上,自己的民族重新又屹立在世界之林,周南的心里更多的是欣慰,而不是仇恨。

  只有一个强大的国,才能有一个稳定的家。

  汽车沿着七号公路一直进入到了几乎被夷为平地的汉堡,这里如今也是英国人的转运港。往来不息的大船运来一船船的粮食和补给,运走的是各种工业品和原料。

  城市的重建虽然在进行,但是进度慢的厉害,原本的城市上,到处都是成片的帐篷和窝棚。

  许多居民因地制宜,将木板架在摇摇欲坠的残桓断壁上,就形成了一个家。这种满目疮痍的战争伤疤,让人看的心里沉甸甸的。

  坐在后车里面的周南可以清楚地看到,卡洛琳和凯莉根本不敢向外看。就连周南,也不忍心去看车窗外那一个个脏兮兮的孩子伸出来的双手。

  他的确是有能力帮助一些人,可是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任谁也无能为力。

  只有尽快改变现在的政治环境,推动整体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才能有改善。但是现在,英美法苏他们都只是想惩罚德国,剥削德国,而不是发展德国。

  车队出了汉堡,到了乡村,情况要好了许多,因为这里遭受的轰炸少一些。但是因为没有种子和工具,许多土地依旧在荒废着。

  从远东回到德国以后,雅尼克买回了原本霍夫曼家族的农场。这个农场并不大,也就只有两公顷,只因为里面埋葬着霍夫曼家族的一些先辈,所以雅尼克特别重视。

  不过买回来以后,雅尼克并没有想过当一个农夫。他埋葬了老霍夫曼的骨灰,将农场给了其他人种植,自己又在易北河附近的布兰克尼兹买了一块地,建设了一个新家。

  布兰克尼兹德语的意思很浪漫,可以理解为白沙屿,也是汉堡著名的富人区。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正对着缓缓流过的易北河,交通便利。

  成为军供商人以后,他在布兰克尼兹建设了两座罐头厂,也跟谢内菲尔德的许多农户签订了供货协议,在家乡也是小有名气。

  凯莉的丈夫扬森就是这个时候投靠的雅尼克,可惜的是,他的命不好,在比利时被流弹击中,留下了凯莉一个人。

  凯莉跟着周南已经快十年了,这么久的相处,周南也早已把她当做了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

  她这次要回家看看,哪怕波普勒他们不赞同,就是英国人也不赞同,但是周南还是执意要跟她一起过来。

  他要在凯莉的亲人面前表现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