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二十六 熔炉
�能听懂指挥按照旗号和战鼓声前进后退组成阵型分散出击等等。

  如果硬是要描述他们的感觉的话。

  失落。

  对,略有些失落,感觉自己很多地方都插不上手的失落感。

  但是他们都是在前明的诡异局面下生存的武将,对于这一切都是门儿清。

  这是皇帝把握军权不使武将作乱的方式。

  今上陛下通过兵变登基,上一个这样干的是赵匡胤,再上一个是郭威。

  郭威就不说了,情况不一样,赵匡胤做了什么,大家也不是不清楚。

  今上不杀武将,不夺兵权继续任用,给钱给爵位给官职给尊荣,什么都给,看似和赵匡胤完全不同,看似对大家十分的信任,看似也和朱元璋划清了界限。

  但是,难道他就真的那么信任大家?

  个别极其聪明的武将通过建国前后的种种蛛丝马迹,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才算是明白了萧如薰下了一盘什么样的棋。

  或许早在缅甸时期,不,或许是更早的时候,萧如薰就已经有了不臣之心。

  或许,是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不臣之心。

  从镇南军建军之初,他就将这支军队打造成自己的军队,烙上自己的烙印,不是大将的,也不是朝廷的,最开始就设计了先训练后参军、基层军官带兵高级武官用兵的方略。

  基层军官接触军队但是职位低,高级武官职位高但是不直接接触士兵。

  如果这还不保险的话,在军中以扫盲和处理军中财务法务为名加入大量的『文书』一职就是神来之笔了。

  很多武将还不自知,只有极少数聪明人知道皇帝是如何利用文书教导士兵们识字的机会给他们洗脑给他们植入忠于萧某人的思想的,建国之后,则改为了忠君爱国思想。

  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和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每个士兵都不由自主的成为了这样的人,军队成为了一个大熔炉,每一个进来的人都成为了一样的人。

  李如梅和李如樟没那么聪明,没意识到皇帝的手脚。

  李如松比较聪明,但是没在缅甸时期接触萧如薰,对此也不是太了解。

  李成梁足够聪明,可是年纪大了,胆子小了,在大清洗时期直接被吓破了胆,不敢妄自揣测。

  只有建国之后急流勇退的人才真正看出了萧如薰过去做了什么,现在做了什么,未来还将做什么。

  但是有什么用呢?

  这样一个大熔炉的火一旦点燃,相要熄灭就没那么容易,萧如薰用了五年的时间点燃的熊熊烈焰是那么容易熄灭的吗?

  这把大火不仅将军队锻造成了一块精钢,让华夏神州浴火重生,这炽热的温度还将大秦周边所有国家的不臣之心给灼伤了。

  不臣之心越强烈,被灼烧的就越痛苦,直至死为止。

  眼下日本的京都城就是在这炽热的火焰的灼烧之下变成如今这般模样的。

  里面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以为里面有秦军,外面的人以为外面有秦军,里面的人觉得外面是安全的,外面的人觉得里面才是安全的。

  到底哪里是安全的?

  到底哪里才有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