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章 “上中下三策”病
战,那边还和孙权干仗呢,就这么憋着刘备这个他心目中的强敌也挺好的。
汉中于他曹操而言也算是个屏障了,正方便他集中精力对付孙吴。
实在被憋急眼的刘备,于是叫人来重新商议政策。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唯一的选择就是直接干他丫的,但是这话却不是那么好开口的。
关键是就眼下这个实力,怎么稳妥的拿下益州,别被反过来吞了是个问题。
就他们眼下待这个地方,旁边还有杨怀、高沛等刘璋派给他的白水关将领,也是益州麾下的名将呆在旁边呢。
刘璋又怎么可能那么傻直接把两万人马白送刘备,当然是让自己的心腹大将统领着,名义上是协助刘备,实际上怎么可能少了监视他的意思。
这俩人带的兵力可比刘备自己的班底要多一倍,即便刘备这一年多时间里“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这俩将领都成了他的小迷弟了,可要是刘备真个反水,到时这俩人肯定也不会就这么给刘备帮忙的。
他们和手下兵将可都是益州人,不砍刘备才怪呢。
关键时刻,还是得庞统这位阴谋家给刘备出主意。
他和法正,贾诩这类人物差不多,更像是春秋战国时的策士,那是真的只讲利害,不管仁义,只讲成败,不讲立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主。
就算这是电影世界中,诸葛亮也是能轻易牺牲老将赵云的主,也没阴到这位人虽然丑但肚子里坏水足够多的家伙的程度。
庞统给了刘备上中下三策。
上策:阴选精兵,昼夜兼程,偷袭成都。
简单的说,刘璋军事能力很差,又对我们没有防备,可以干他一发意大利炮!
下策:退回白帝城,与荆州相呼应,徐图益州。
这两策显然都不咋地,刘备入蜀的军队也就一万多,就算刘璋再没有防备,也不可能让刘备一举偷袭得手。
而且刘备一走,白水关的杨怀、高沛必然动手,到时候南北夹击,刘备必定全军覆没。
而下策刘备自然也无法接受,这等于他一年多白忙活了。
他已经五十三岁了,就算汉高祖这种老皇帝,在他这种年纪都已经统一天下了,而他还连个影子都没有,时间宝贵,徐图不起啊!
所以,关键还是中计。
庞统显然深谙和领导说话的艺术,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同时摆几个不靠谱的建议,这样领导就会选自己最靠谱的那个建议。
而这样的“上中下三策”病还不是国人领导独有的,老美那边秘密战线上都喜欢这么玩。
结果出了几个国际影响力巨大的破事,就是不懂行情的领导把本来用来凑数的不靠谱策略给用了,再加上执行过程中层层下达后难免有点偏差,然后就出了诸如水门事件等丑闻。
不过好在这时候的刘备还是很清醒的,他选了庞统的中策。
汉中于他曹操而言也算是个屏障了,正方便他集中精力对付孙吴。
实在被憋急眼的刘备,于是叫人来重新商议政策。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唯一的选择就是直接干他丫的,但是这话却不是那么好开口的。
关键是就眼下这个实力,怎么稳妥的拿下益州,别被反过来吞了是个问题。
就他们眼下待这个地方,旁边还有杨怀、高沛等刘璋派给他的白水关将领,也是益州麾下的名将呆在旁边呢。
刘璋又怎么可能那么傻直接把两万人马白送刘备,当然是让自己的心腹大将统领着,名义上是协助刘备,实际上怎么可能少了监视他的意思。
这俩人带的兵力可比刘备自己的班底要多一倍,即便刘备这一年多时间里“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这俩将领都成了他的小迷弟了,可要是刘备真个反水,到时这俩人肯定也不会就这么给刘备帮忙的。
他们和手下兵将可都是益州人,不砍刘备才怪呢。
关键时刻,还是得庞统这位阴谋家给刘备出主意。
他和法正,贾诩这类人物差不多,更像是春秋战国时的策士,那是真的只讲利害,不管仁义,只讲成败,不讲立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主。
就算这是电影世界中,诸葛亮也是能轻易牺牲老将赵云的主,也没阴到这位人虽然丑但肚子里坏水足够多的家伙的程度。
庞统给了刘备上中下三策。
上策:阴选精兵,昼夜兼程,偷袭成都。
简单的说,刘璋军事能力很差,又对我们没有防备,可以干他一发意大利炮!
下策:退回白帝城,与荆州相呼应,徐图益州。
这两策显然都不咋地,刘备入蜀的军队也就一万多,就算刘璋再没有防备,也不可能让刘备一举偷袭得手。
而且刘备一走,白水关的杨怀、高沛必然动手,到时候南北夹击,刘备必定全军覆没。
而下策刘备自然也无法接受,这等于他一年多白忙活了。
他已经五十三岁了,就算汉高祖这种老皇帝,在他这种年纪都已经统一天下了,而他还连个影子都没有,时间宝贵,徐图不起啊!
所以,关键还是中计。
庞统显然深谙和领导说话的艺术,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同时摆几个不靠谱的建议,这样领导就会选自己最靠谱的那个建议。
而这样的“上中下三策”病还不是国人领导独有的,老美那边秘密战线上都喜欢这么玩。
结果出了几个国际影响力巨大的破事,就是不懂行情的领导把本来用来凑数的不靠谱策略给用了,再加上执行过程中层层下达后难免有点偏差,然后就出了诸如水门事件等丑闻。
不过好在这时候的刘备还是很清醒的,他选了庞统的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