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逃跑前的内斗
  这便是理性的说知之术的可怕之处,冰冷无情,正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天道天志学说的准确贯彻,不可能做到全民的仁和全民的义。

  不过对于还处在贵族制度压迫束缚之下的农夫,哪怕是墨家不是农家描绘了一场不可能实现的农家幻想,却依旧可以给他们带来希望和更好的生活。

  不是墨家做的太好或者切身就是一个农夫的利益学说,只是因为贵族们做的太烂,把庶农工商都推到了贵族的反对面。

  自耕农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军功爵制度成为拥有农奴的地主,要么重工商政策成为作坊雇工或者农业雇工。至于既是股东又是雇工的第三条路,走起来太难,墨家已经基本放弃在泗上之外推广。

  墨家既然断绝了第一条路和第三条路,那这些人的命运在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将来也已注定。

  但于此时,这些多多少少听过墨家宣传的楚国的被俘农夫,还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喜悦。

  这些申地的俘虏很听话地接受了墨家宣义部的宣传,自己用简单的工具搭建了营寨,抓出了贵族,推选出了有威望的人让他们自行组织,就被收拢了武器留在了原地,还有一些墨家的伤员和几名医者也留了下来。

  六指挑选了几名贵族,让他们回到楚王所在的大营告诉楚王这件事,并且递交了一封敦促楚王投降的书信。

  …………

  楚国主力所在的大营内,六指帅军北上渡过巴水包围申公的消息,再一次让楚国君臣陷入了混乱。

  此时申公被击杀的消息还未传来,几名大臣指责昨日在那说什么渡半而击的左司马道:“君有妙计,可惜墨家众人并未去江南。”

  左司马也不言语,心中暗骂道那日一问你们该如何做都没有言语,今日却还嘲笑。

  楚王道:“如今墨寇已渡巴水,邾城危矣,如之奈何?”

  墨家派出的精锐小队楔入到楚军大营和邾城之间,袭杀运粮之人,人少就打,人多就跑,而且往往是刚刚靠近,便有人用楚语高喊粮食是王上的、命是自己的,一哄而散。

  人数不多,可是却让楚国君臣心惊肉跳。

  邾城是他们的后勤补给所在之地,也是他们后撤的唯一一条路,一旦墨家的想法是攻取邾城断其归路,则大势去矣。

  旭城君道:“墨寇精锐在北,那么留守沙洲的人数必不多。不若趁此机会,攻取沙洲,使得舟师可退。”

  阳城君道:“申公被围,理应相救。若救,如何能够再分兵?墨家野战之威,你亦非是不知。分兵解围,必要大败。”

  “若大败,纵得沙洲,通于江南,又有何用?主力败,则邾城必失。邾城失,我等退路皆断,岂非都要饿死在这里?”

  夏浦君道:“正是如此。此战胜负,在于陆战,在于邾城,而非在于舟师。舟师若覆,陆战若胜,墨家必退。”

  左司马终究还是压住了之前众人嘲讽他的愤怒,回道:“如今申公被围,墨家也必分兵。可起大军前往解围,与之野战。”

  “可加强左军,待接敌之后突入巴水沿岸,切断墨家大军与后方的联系,或有获胜的可能。”

  楚王心中其实已经不想打下去了,他觉得这一仗输定了,现在应该赶紧跑,跑到安全的地方,而不是在这里和墨家继续对峙。

  一旦要是墨家攻占了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