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图书馆
�…

  继续奋笔疾书……

  他记性还凑合,也还算耳聪目明,可实际上他掌握的百官资料,其实也不算多。

  比如说,盘点的时候他惊愕发现,有个叫戴胄的……刚刚被免去吏部尚书没多久、他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做户部尚书了……嗯,之前居然是一肩挑两部!真……这人也不是十八学士,历史甚至没留下多大名声!

  于是。

  接下来的日子,柳文岳便四处找二代们喝酒。

  主要是采风,找素材。

  他们吹自家的事儿,柳文岳就信半成,但是聊对手家的,柳文岳信五成,选出大多数的相同意见,之后在辅以历史记载,其实就八九不离十了……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这就相当于百官为其背书。

  嗯……必须把感谢名单写上,谁要是不满意就去打对家的孩子,我都是听他说的,我平平无奇柳文岳只是一个忠诚的记录者。

  等到第一期报纸弄得七七八八。

  文学馆也弄好了。

  太子的名头很好用,区区一个分馆几乎占据坊市十分之一的面积,建筑队伍也苦心孤诣,建筑为三层楼,看上去就颇为大气,内部空间一样不小,这么大的地方,空荡荡的点不像样——

  出来吧,图书馆!

  培养人才嘛,自学成才,立刻给太子做事儿……相当丝滑!

  之后,找弘文馆,或者是私人,借阅各种书籍,找人抄写,放置书架之后,供人翻阅……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

  还真别说。

  这事儿一出来,太子的名头瞬间被读书人疯狂传颂……

  穷文富武,其实都是相对的!

  读书……读书很难的。

  首先,你要买的起笔墨纸砚,你要买的起书。

  就算是买的起,流传出来的书籍,其实都是‘青春版’,乃至还有‘盗版’,类似子思着着,你以为是‘子思’写的《中庸》?实际上是‘子思着’写的《中庸》……这玩意儿你敢学?

  真正想要学点什么,那你的去本地‘诗书传家’的人家里去抄书才行!

  抄完,还得有人教你怎么读,怎么理解!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你要说去官学?县学规定,下县收20人,上县收40人……七大姑八大姨的,县里的顶层人物都不够分!

  你说读一读私塾书院之类的?

  处处都是学阀,处处都在敝帚自珍,你不跪下当狗,人家凭什么给你骨头吃?而且,想当狗的太多了,人家还得挑挑拣拣才行,家里有钱吗?亲族里面有铁饭碗吗?什么都没有?除非你是能举一反三的天才神童。

  否则……

  人,要认命!

  你们祖祖辈辈就该是泥腿子!

  所以……

  当太子愿意敞开知识的大门,谁要是想要抄书,只要抄写三本书,就能带走一本的时候……

  不客气的说,无数的儒生,愿意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