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我尽量为百姓做点实事
�咱回府吧?”

  伯礼没有理会她。

  北风呼啸,他身上衣裳单薄,本来就不健壮的小身板子显得愈发弱不禁风。

  嬷嬷抹了抹眼角的泪,从头上拔下跟了几十年的素银簪子,去成衣店换了件猪皮裘衣追了上去……

  ——

  宣政殿。

  鎏金镶玉的熏炉内,兽金炭烧得通红,室内暖香袅袅。

  鸿胪寺侯清明来报:市舶使刘俊日夜兼程,预计还有半月抵达边境。诸国听闻大凤朝重金收购白叠子,已经有人运来,暂由各县县丞、典史负责验收。

  “不错,收多少了?”顾浅停笔,笑着问。

  侯清明道:“回陛下,逾千斤。”

  顾浅又问:“什么价在收?”

  侯清明道:“一钱六分。”

  顾浅对这里的钱粮单位概念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听不出一钱六分买一斤棉花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侯清明退下后,她重新铺了纸在那里写写算算。

  “长熠,一两黄金兑多少白银?”

  “十两。”

  “十钱为一两,对吧?”

  “不错。”

  “这个项目我拨了一万两黄金,抛一千两给他们做部门筹建及工资旅费,还剩九千……大概能买五十六万斤棉花。拿来做棉衣可做二十八万件,做棉被可做五万六千条……”

  岑沐年接话道:“一条棉被所需棉花折银一两六钱银子,上京城内好的丝绢要一两黄金一匹,草头驴也不过一两二钱银子。”

  顾浅有些懵:“……什么意思?”

  岑沐年笑了笑:“意思是,物以稀为贵的年代、供不应求的年代,物价都很乱,不要在太意。”

  他指了指屋内鎏金镶玉的熏炉,说:“兽金炭每斤二钱,你一天用一百五十斤——折银三十两。”

  顾浅愣住,一天一百五十斤炭,烤全猪都够了吧!

  岑沐年又补充道:“现在京郊的水田,二两银子一亩。”

  也就是说,她一天用的炭,换成水田能有十五亩。

  嘴上叫人别在意,字字句句都在说“你看你多能造”。

  顾浅吸了吸鼻子,又瞟了一眼香气袅袅的熏炉:

  “我尽量为百姓做点实事。”

  要她苛待自己,省出些银子去扶贫济困,那是万万不能够的。

  从皇帝嘴里抠食,能救几个人?

  从政令下手,肃清朝纲,带领苍生勤劳致富,让大家都吃饱穿暖、有房子住,才是正事!

  “嗯,今年剩三个月,还会有棉花不断地送过来……到了明年,运来的棉花会更多,到时候收购价可以压一压。”岑沐年说。

  顾浅点头道:“价格是要压的,要不然太贵了百姓用不起。而且还要派人过去收购棉花种子,带回来试种……最好能聘请几个有经验的人过来指导种植。”

  她想着,等第一批棉花到了上京城,制成棉衣、棉被给朝中官员和勋贵世家赏赐下去,大家尝到甜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