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家
��的彷徨,也是有道理的,但从全国和周围的趋势如果看,已经是随后周围房价几乎翻番的最低启爆点了。

  记得二零零六年六月份,一个偶然外出在公司周围转的过程中,发现一处社会商品楼盘位置和未来的趋势很好,因为它在未央路中轴线上,对面是个公园,门前还有偌大广场和正建设中地铁口,南面也是正在建设中的西安市政府所在地。此小区,除了建成小高层现房每平三千柒佰元在销售外,还有正在挖坑开工,且预售价每平三千三佰元的一栋二十三层高层也在预售。我现在还清楚,是当年的星期四,回去的晚上,我电话把周围情况和分布及小区,和我们公司单位房价位告诉了远在山东的三哥,没想到他居然兴趣很高,第二天就定了返回西安飞机票。第三天后的周六,我们便开始在未央路沿线一带开始了对比附近房源。其实之前我也来过这里,但看热闹成分居多,更多是玩。当时在老家的大哥、二哥也来了,我们兄弟四人加上三嫂,那天冒着酷暑,奔波了好几处预售楼盘,包括凤城五路两边的房子、凤城八路的ee康城小区、凤城九路的白桦林居、张家堡的西安印象等。后来综合比较,还是定了西安印象高层的一处两室房子。在谈及此房,多年后我们为没有想到一件事情,后悔了很多年,因为那次我三哥选择一次性付清了房款,其实可以动用当时他和三嫂的公积金,选择交百分之五十,再把对门一套九十平米的房子一同拿下,按照当时的能力是完全可能的,但也许是观念和思想高度,还没达到一定的层次,居然没有想到此层含义,只是觉得能想到买一套就已经是快人一步了,当然也蕴含了投资的意愿,因为未来的几年到他们退休前,也是不会长期回来居住,算是投资居住两相宜。但等到了二零一零年的初,这里的房价已经有人开价每平八千多元即可售出了,四年不到时间同样的房子,从每平三千三佰元涨到了每平八千多元,几近乎三倍,如果要对面的那套当时一并拿下,那可不跟白落了一样,时间再推移到二零一九年的目前多少,每平一万五千,听着都扎舌,这是后话不提!

  这就是观念和短视,机会就这么溜之。一地尚且如此,放眼全国各处,自然有赶上潮流的一代,也成就了从二零零五年进入房市,后来赢得满满的一帮弄潮儿。但精英毕竟是精英,很多普通老百姓和市民只能望风,眼看着房价从不到三千,到达了五千再到均价七千元附近,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是老话说的好,等过了这个村了就没那个店了。进入二零一零年后,国家房地产调整和降温政策,为续写房价神奇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但周围的房价也没有明显的大幅下降,而是价位一直维持在随后的六千多左右,直到后来的再次爆发。但即使这样,原来每平三千三也已经成为了历史。随着二零零八年后全社会工资水平调整,相对二零零五年,周围人均工资也都上升了百分之三十以上,但如果那个时候三十几万,趟在银行里算上利息那可真的叫贬值,但从我三哥目前换成房子而言,的确做到了资金的保值和升值,所以这就叫眼光和时机。后来,我每每想起这笔“杰作”,都觉其实成功中的机遇因素还是相当有时效性的,抓住了就成功了,不理会或没想到也就稍纵即逝。所以一代代人的财富分化就是这么形成的。

  其实说起房子的这个作为中国现象中的特殊商品,与其说是居住,倒不如说是攒东西,因为从改革开放以来,周围的社会商品普遍都在快速上涨,特别是和衣食住行相关,一年一个样,涨幅节节爬上,造成等数货币不停的在贬值,之前的富人如果让钱躺在银行里,若干年后再取出来,以前可以买套房子,现在连一房间都买不到了。这给我印象最深的的别人的故事: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几乎年年公司排队买房,他们都去买表排队,也经历了每平五百元公司盖房之初,那时我私下里估摸老人近乎退休一生的积攒,十万元还是有的,那时足够买套像样三居室还可以外带装修。但经历了长达二十年后的如今,十几万现金存在银行顶多连利息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