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嘉埔
还不少。

  和他道了别,我就出了公司的西大门,从和公司对门的一条小石子路上,走了二十来米,就来到了爱迪花园正对公司的第一栋楼房下面。这座楼房在爱迪花园的东北边上,位置较偏僻,所以下面几间店铺,生意不是很红火。当时正临夏季,店铺的主人都在外面乘凉和闲聊。我从楼房北头绕过去,里面楼群之间的铺子里,灯火通明,从北向南此刻一片熙熙攘攘了。驻足观察了一番,这里,供外来打工者挑选日常用品的杂货店还真是不少,其次就是简易的饭馆,还有就是卖盗版碟、小说、杂志的店铺。另外,还间隔的分布着几间卖服装的小店,有两家小药店和一家社区诊所。我当天一家店铺都没有进去,顺店铺往南转悠的当间,特意留意了一下光顾店铺的人员结构,大部分都是二十来岁左右的年轻人,大部分都身着新科厂、嘉埔厂,还有其它厂服的员工。

  一天的忙碌后,似乎逐渐聚集的人群,都被释放到了街上。当然手里提着采购东西的人,也不在少数。街边小吃和小炒货等商贩那里,也有围拢了不少人,一边品尝,一边讨价还价。

  我由于想找部公用电话,更多是成了经过这些街景的过客,但这里的“繁华”已比南海之前的那个工厂的外围繁荣了很多,这多少给我的心里有了很多的安慰,而且从这里到东莞中心市区,也就二十多分钟的公交车程,很是方便,毕竟是在市区近边上。我多年来似乎和这里有缘,也曾多次在这里落过脚,周边地区乃至于后街镇、大岭山、虎门及长安镇这一弧形线的沿途,我都比较熟悉。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其实,这也是多年打工经历的体会,即无论那处的工作,也不可能是长久的打工之地,后期必然会有变动的情况发生,所以去未来单位的信息和参加各式交流会的频率也比较高,这是后话再提。

  这里,因为距离市区近,周末和节假日方便外出,去寻觅各式招聘信息,这也是我暂时中意这里的原因之一。我刚来,人生地不熟,感觉上也空落了不少,但好在再过一周,和我之前一起在西安被招聘进这家公司的老乡们,会很快前来报道了,后面认识的人,会慢慢增多的,孤寂和生疏感相信会很快消退的,再说,毕竟先安顿下来再说,至于日后的变化与否再说。这么想着,我加快了寻找公用电话的步伐。当天晚上,说也奇怪,街上和楼下的三处公用电话亭里,都被打电话和正在外排队的人占据着。那个时候,每到晚上打电话似乎成了很紧俏的事情,这也是当时的特点,除了平日人民币外,电话ic通话卡也成了必备的随身物品。临街铺子里尽管也有拉线的电话,但毕竟收费贵了些,所以在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选择街上ic电话通话的几率还是比较多的,当时手机,还是奢侈高端产品,ic卡就成了普通百姓通讯联系的主要手段,ic卡的普及时间段大约是发生在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九年期间。

  我找了其他几个地方,居然还是没找到空闲的电话亭,当时我还刻意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指针指向了八点四十多分,还是没有打成电话,后来索性决定等十点后再出来打,毕竟这些天自己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就是不想在我打电话的时候,旁边有人等待的压力,估摸着晚上十点以后人就会少点,这趟出来溜达全当踩打电话的点。其实想想看,这刻是一天在东莞、广东乃至珠江三角洲一带也算是通讯使用最忙碌的时段之一,无数的通讯线路在这个时间段从此延伸到了全国各地,大多是忙碌一天和临近安静休息之前,相互的倾诉和报平安居多,毕竟这刻是不在工作的时间段。

  由于没有打通电话,郁闷的我回到了公司,这时候宿舍楼房里已经有了下班后的气息,很多陌生的同事,开始进进出出公司的各种场合,看来加班到九点半后,已有部分员工下班了。在上宿舍楼过程中也看到各层的部分同事,有些在过道上扒着护栏乘凉,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我房间的隔壁居然还有间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