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温州
的人,好像很习惯这样的做法。按照我工作的经验和经历,只要施工图和工艺完成,自然加工和加工准备,都有人去执行。当时,我也没有办法了,只有等下午老板回来,才将图给了他,他亲自去下面的加工工厂,才得以安排完我中午没完成的工作。这让我第一次懂得了,这里的管理,几乎没有制度和程序保证,都是靠人的权威来实施,觉得怪怪的。

  下午,我在办公室,用小卡尺和三角板等简陋的工具,勾勒一个复杂的壳体图出来,这是我下午的工作。本想用电脑绘制正规的图纸,再交给老板,却不想吴老板的一句话,让我听了很不是滋味。他说这里的工作,在于反应敏捷,不在乎也不需要那么多讲究,他让我去一楼,把图纸复印出两份,他要带一张去外面的模具厂,谈论开模具生产的问题。我楼上楼下一阵忙乎,总算把吴老板给打发走了,这才好不容易坐下来,喝了口水。

  这样的工作,后面一连持续了三天,画画改改直到告一段落。下班后的那三天晚上,很是无聊,要找个聊天的人都没有,终于到了第四天,和我西安同应聘的那个老乡,才过来上班,老板把他安排在我隔壁居住。老板是好心,是想让我们享受单间的待遇,岂不知,我真想有人能说说话。老板一走,我们俩就把两张床搬到一个屋子里,现在想起来都好笑,这样,总算有个可以聊天的人了。

  同来的那个西安老乡,和我情况一样,也是临时请长假来这先试工的,随后的几天,他都是在帮老板整理几年来的水表测量方面图纸和资料,我则更多的是关注各规格的外部机构和零件分类,我觉得我们就是在帮老板整理要搬进大楼前各项准备工作。由于没有正规的生产组织,和与以前的模式差别很大,工作了几天,我就有了想离开这里的想法。逐渐的,我还是觉得广东一带的打工体系,和工作环境比较适合我,这里的工作孤寂,没有现代管理模式,让人工作起来也很郁闷。工余后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各自回家,附近的周围,就是渔村感觉,丝毫没有现代城市的气息,觉得这里很不适合我工作。后来,我将这个想法给那个西安老乡谈了,他也觉得这里不像他想象中的模样,不过,他来的晚要再观察几天。又过了些天,我终于觉得,不想在这里继续做了。在来这里第十三天的一个下午,我把我要离开公司的想法,说给了吴老板,他先是吃了一惊,后来,看我去意已定,也就批准我离开,作为承诺,他连同返回路费,总共给了我两千元。

  和老乡告别后,第二天我就打好行李,准备返回西安。当时的温州,还没有火车到杭州或南京。后来一想,反正是回去,也不急,也节省费用,就没有再去买飞机票,而是选择了长途汽车,卧铺先到南京,再从南京火车回西安。

  从温州启程的那天,天就开始下起了小雨,路面开始发湿。长途车子出了温州市区后,小雨就变成了中雨。从温州到南京的半途上,要经过一系列的山脉和沟壑,车子在期间的道路上颠簸着,我透过车二层卧铺玻璃窗外望,周围山坡上,雨水冲着泥,汩汩的流下,有很多地方的泥土,还混合树枝滚下山坡。车子在这样的境地中,缓慢而颠簸,匍匐前行。我突然后悔起自己选择长途汽车。路上,也看到很多抛锚车子在路边,一路前行,我的心提了一路。至于车子到底走过了什么地方,过了什么山脉,我一概不知道,乘客有几次路过险情地段的时候,都被邀请下车,步行跟在车子后面度过,后在好的路段又上车,中间这样的上上下下,不下三次。谢天谢地,经过这样的长途跋涉,终于于第二天中午,到达了南京长途汽车站。

  我下了车,又马不停蹄赶往南京火车站,想买当天赶往西安的186次列车。在匆忙中,我犯了个严重的问题,经验主义,害死人。因为,之前在南京读书时候,乘坐186次列车,都是在南京浦口车站上车,根据这个经验,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就匆匆赶往码头,坐上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