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好友
��并没有人去刻意的组织和动员,周围的环境状况和自身的自然状态,倒逼和推着你往那里走。

  徐同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先我们一步开始,筹划要南下的计划,这也是众多的蠢蠢欲动者中的一种写照。那些在最终决定要走的日子里,我们经常在宿舍里议论和讨论这件事情,分析得失利弊。毕竟我们的思想,是刚从计划分配走出来和过来的人,也刚有了从农村转到城市所谓的身份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才开始还没有彻底稳妥,就又要被活生生的颠覆和打碎,动力的诱惑和万一失足也煎熬着我们的心,考验着每个那个时代我们的胆量。但生活现实,却是无情的,一切的安逸和热情过后,理想和现实就开始经常在碰撞着我们的思想,我们到底是选择安于现状还是主动出击呢,着是难舍难决。但最终还是要看我们一年来到底自己剩余了多少,这个是不争的现实。观察中,我们俩讨论来讨论去,最终的一些数据,首先让徐同学,他有坚定自己想法的最后决定了,在为他谋划和计划的同时,我其实也在开始着,何曾不是为自己设计着日后的打算。当时听归听,说归说,到彻底要走出和脱离公司,在外面工作是个什么滋味,我们近乎的都是道听途说。最终徐同学的出走下海,那时我们还是设计了比较稳妥的设想,即先给单位以家中有事的为理由请假,其实自己真正出走意图当初也不会或者不敢在其他人那里散播。还有件让徐同学下定决心出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他最后一个想认识的女朋友。由于是厂子弟,其实由于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一在这里没有任何关系,二又没有多少家庭的资助。大部分和我们这些外来户谈对象,开始对本人都没有什么意见,但当涉及到后来的谈婚论嫁、结婚房子等实际问题后,很多都戛然而止。徐同学后来和这位女孩子的分手,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没有过多责怪人家看低我们的意图,这的确是事实,但这真实伤害着他的自尊心,于是更坚定了要出走下海的决心。当说到真正要离开国营企业的时候,人都有留恋的想法,毕竟从农村考学出来的农家子弟,等于是十年磨一剑,就是为了摆脱农字头的想法,现在突然又要放弃这种身份,在当时外人的眼里,的确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但只有身处后来这种环境中的人,才能体会到思想变化的必然,对这点我是非常理解的,可惜地说心里话,他的离开的确对我是个极大的打击。我不但缺少一位平时可以倾诉心声的好朋友,还有就是也羡慕他的执着。因为当时我所处的科单位比他有些自由、愉快和至少当时有些盼头的目标,但对他而言,当时处在单位就是基础的工艺室,平时干不完的活,收入没有任何额外的希望,单位考勤又非常严格。

  徐同学定下要南下了。随着准备走日期的临近,即一九九二年春节过后的三月初,他要走的先一天,我们在外面吃了顿散伙饭,席件有我的张老乡,还有他的几个要好的朋友,送朋友去远方的离别惆怅,在每人的心里是沉重的,但我们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在送他的当天,徐办公室有个朋友的朋友,在当时西安市内的另外一家电器销售厂工作,他那里和他一起干的几个朋友,大家彼此都很熟悉,我送徐同学又到他们那里,当天中午,又在他们那里为徐同学举行送别宴,那几个朋友都是从其他城市早辞职近两、三年的大学生,共同的往事身份,如今都要走类似路的共同经历,让大家一下拉近了谈话的距离,送别的中午,吃了近两个小时。后来大家集体七、八个人,把徐同学送进了火车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我们更多的是对徐同学的祝福,并为他打气鼓劲,希望他在他乡能迅速的站住脚跟,也许很快我们都会步他的后尘等之类的话语。惆怅之中,东去南下的火车徐徐启动,我们最后一次隔着窗户拉手作别。列车一声长鸣,很快消失在我们的送别视线外。我和送别的朋友作别后,一路失魂落魄的返回到了单身大院,心情沉重的当天下午,都没有心思去单位上班了,一个人在单身大院自己的屋子里独思冥想了很久,很久。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