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初睹扶乩

  “不知”为“不知命”,“不可语”为“不如好之”,“署”是四个“者”。

  这些都与考题应验……

  但也有乩示内容荒腔走板,譬如清后期广东巡抚叶名琛。

  第一次英法联军,时任巡抚叶名琛,亲自扶乩,得吕洞宾语“十五日后便无事”的乩示,因故,他既不与联军交涉,也不防守,打算拖过十五日……

  最后战败被俘,客死印度加尔各答,时人讥之“六不总督”。

  叶名琛也算清代中后期的名臣之一,为广东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最终却会在不靠谱的乩示之下。

  乩台的另一侧,则设置八个红色蒲团,是供扶乩时道士唱经所用。

  九点二十分,吉日良辰,元清阁扶乩正式开始。

  国章道长一身红黄道袍,怀抱佛尘,仪态威严,身后跟着一队或着红袍或着青袍的道士。

  八个蒲团上,坐着八位道士,以国章道长为首,颂念《上清经》。

  二十分钟后,又有两位红袍道士,来到乩架两侧,手搭“风箱扶手”上,准备开始扶乩。这两位道士是这次扶乩的正鸾和副鸾,也就是乩仙与乩童。

  又有两位青袍道士,手捧经章。此二人是唱生,也就是将乩示“翻译”出文字。

  还有两位道士,盘膝跪坐在唱生身边,一人端着盛放笔墨的木匣,另一人则手执空白问卷,准备记录。此二人是录生,也就是在唱生唱完乩示之后,负责记录工作的道士。

  随着国章道长一声长长的拖腔结束,两位乩仙开始缓缓推动扶手。挂在木架滑轨上的铁圈,开始前后左右摆动,带动符笔在白沙盘上留下一道道或浅或深的痕迹。

  现场雅雀无声,生怕打扰唱生辨认这些痕迹。

  香火缭绕中,显得格外肃穆庄严。

  扶乩的过程并不慢,也就十分钟,符笔停止摆动,诵经声再度大作。唱生和录生四人聚在一起嘀嘀咕咕,然后又交给国章道长观看。

  国章道长的脸色有些阴,可今天是当众扶乩,结果必须公示,想了好几分钟,他还是摆摆手,让红袍道士唱出来——“绣阁听琴自起思,改妆夤夜最欢时;可怜沽酒临邛市,才子隹人两下厨。”

  卢灿一愣。讲真,他从一开始就不太相信扶乩一事,在他看来,元清阁今天所谓的“扶乩”,其实就是向某一方献媚,最后的乩示,一定很好。

  要知道,扶乩过程中,有太多可以作弊的地方,譬如乩示的辨认,只掌握在他们手中,说什么是什么,谁又能质疑?谁又敢质疑?

  可是,现如今唱出来的乩示,可不是什么好话。

  “绣阁听琴自起思,改妆夤夜最欢时;可怜沽酒临邛市,才子隹人两下厨。”

  说的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旧。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卓文君夜里听到司马相如的琴挑,于是决意漏夜跟他私逃。出于生计,卓文君当垆卖酒,此有辛苦之气象,虽有马相如的日后大贵,但别忘了,两人的爱情还是经历相当大的波折,卓文君更是写出“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诗句。

  所以,这次的乩示,真真算不上好辞,难怪唱生不敢当即唱出来,国章道长也是一脸严肃。如此说来,元清阁并没有操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