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二世皇帝扶苏的算计
>   二世皇帝将奏疏遍示群臣,群臣议论纷纷,赞成王离之议的人占了大部分,扶苏一时没了主意,看向蒙恬。

  蒙恬沉吟半晌道:“昔年臣与匈奴作战之时曾与冒顿对阵,此人猛如虎,狡如狐,是难得一见的大将。若非当时冒顿不是匈奴单于,加之我大秦国力雄厚,胜负难料,镇北军之战力也非大秦锐士可匹敌者。如今冒顿单于一统草原,拥兵四十余万,非镇北军莫可抵挡。若是冒顿单于倾国之兵而来,匈奴与镇北军胜负尚在两可之间。”

  武将中一人出班奏道:“若如国尉所言,此正是我大秦之机会,等镇北军和匈奴人两败俱伤,我大秦趁势夺了北地三郡,追击匈奴,杀了冒顿,则天下大定。”

  蒙毅道:“冒顿单于雄才伟略,李左车世之名将,又有荀国忠辅佐,还有军师司马瑛,只怕不会如我们所愿。”

  上卿道:“若是咸阳放任不管,自然难以如愿,不过若是我们对镇北侯稍示善意,又让匈奴人知道朝廷欲图镇北侯,则可令二者死斗,大事可定。”

  正在此时,寺人报雁门郡守张良上书,蒙毅展开视之,原来是张良以大战匈奴之故,求粮草十万石。

  上卿皱眉道:“陛下,此镇北侯有不臣之心也,北地三郡如今已是富庶之地,比之中原郡县不遑多让。臣闻镇北军在草原和匈奴人对阵之军不过三万余人,如何需要这许多粮草?”

  扶苏尚未答言,蒙毅道:“此镇北侯试探朝廷之意,镇北侯救出东胡人之后并不进取,而是遥遥与匈奴人对峙,另留了大军镇守北地,此忧虑我大秦袭其后。镇北侯虽表面臣服陛下,又收容六国豪杰,当此之时又提防我大秦,其心可诛。”

  二世皇帝扶苏道:“镇北侯为国守边,若是朝廷如此算计镇北军,岂不寒了边关将士之心。如今国内存粮不足,丞相大人先从咸阳调集五万粮草运往雁门,丞相大人回复张良,就说后续之粮征调齐了之后即刻起运。”

  群臣闻言都是愕然,许多武将心中不服,不过二世皇帝既已一锤定音,众人也不敢再议论。

  散朝之后二世皇帝留下蒙恬、蒙毅、章邯和上卿议事。上卿即刻上奏,言下之意如此时机皇帝陛下不该错过。

  蒙毅笑道:“上卿大人多虑了,如今咸阳府库虽不十分充盈,十万军粮还是能拿出来的,皇帝陛下答应张良五万军粮,我便知皇帝陛下有图镇北侯之意。”

  上卿恍然,二世皇帝扶苏道:“前几年始皇帝征发太过,民间积怨太深,朕只能向镇北军示好。如今天赐良机,岂能放过,这天下乃是大秦的天下,天下郡县都是大秦的郡县,北地三郡岂能例外。”

  二世皇帝见蒙恬沉吟不言,乃道:“莫非国尉大人尚有异议。”

  蒙恬虽未正面与镇北军交手,也深知镇北军之利害,此时时机虽好,若是不能一击成功,只怕后患无穷。

  扶苏沉吟半晌道:“以我之意也是等休养生息几年之后再图镇北侯,可是匈奴之强远远超过从前,若是不趁此机会利用匈奴削弱镇北军,一旦匈奴孱弱,以大秦之军,再难单独对阵镇北军。如今大秦郡县之军皆孱弱,之后太原和邯郸以镇守中原之名保留了强军,这两军若是长久不用,只怕被镇北侯所知,那时再难起到突袭之效。”

  蒙恬沉默不语。

  扶苏道:“丞相大人即刻从咸阳调粮五万运往雁门,路上缓缓而行。王离边军以支援镇北侯之名整军待发,向着草原缓缓而行,暗中调动太原邯郸之兵准备出征。另遣使者暗中出使匈奴,表达愿与匈奴一同消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