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修养
��,一阵急促的乐曲突然刺激着耳膜,那是令人神经绷紧的爵士乐曲。伴随着音乐,有三个年轻人从树丛中钻出,原来是其中一位年轻男孩提着一架收音机。

  这些都市中长大的年轻人不经意地用噪音污染了森林,真是大煞风景!不过他们都是善良的青年,并在她和她的朋友身旁围坐着,快乐地交谈。

  本想劝三个年轻人关掉那些垃圾音乐,静静聆听大自然的乐曲,但是想到并没有规劝他们的权利。最后还是任由他们,直到他们离去,消失在森林之中为止。大自然的音乐多美!风儿轻唱着,小鸟甜美地鸣啼……这种从盘古开天以来最古老的音乐绝非人类用吉他与狂吼能制造出来的旋律,而他们竟然白白浪费大好的自然资源,委实令人惋惜。

  人的心不安静,就不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一颗丧失了美的心灵,哪里还有诗意可言呢?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曾说:“只要人们愿意深入自己的内心中心,询问自己的灵魂,再现那些激起热情的回忆,就会知道,诗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他目的,它不可能有其他目的,唯有那种单纯是为了写诗的快乐而写出来的诗才会这样伟大,这样高贵,这样真正的无愧于诗这名称。”

  王阳明正是因为懂得这一点,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获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在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考试失利后,他就曾利用诗歌来抚慰内心的失落和痛苦。他在家乡余姚组建了一个龙泉山诗社,诗社成员人数不多,没有名噪一时的文人,大家聚在一起,无非就是下棋饮酒,游山玩水。

  在创办诗社的这一段时期,王阳明以诗言志,抒发苦闷,佳句迭出。如:“我爱龙泉寺,山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在龙泉山清秀的环境中,王阳明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惬意悠闲的一段时光。可以说,在龙泉山诗社两年的生活,王阳明抛开了纷繁复杂的世俗,为自己创造了思考和反省的机会,为他今后的官场生涯积蓄了力量。

  在龙场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也能一边种地一边赋诗为乐:

  起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

  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

  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正是带着诗意的心灵去生活,王阳明才得以在龙场悟道,走出心学的第一步,并最终将心学发扬光大。如果人们像王阳明一样懂得品味山水之美,也能够在人间诗意地栖息。

  书法之中悟心法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王阳明教导自己的弟子们说:“我开始学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学得个字形相像,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凝神静虑,先在心中想象要写之字的形态气势,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到明道先生(即程颢)写道:‘我写字的时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写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既不是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去学呢?通过自己学习书法的例子,于是我知道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人们常评价书法是“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对书法的表现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所以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