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实践
��地点,随机应变、顺势而动,无疑会对我们适应生活,适应现实变化有很大的帮助。正如王阳明所说:“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各种困难,获得成功。

  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王阳明认为,当人们对世界辨析明白了,思考谨慎了,询问仔细了,学习也长进了,却还能坚持用功不懈,这就是笃行。

  现如今的社会,人们大多急功近利,对事物的认识也多是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害怕因此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人们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看起来好像对这些问题已经了解了,却没有深入思考、触类旁通和向外拓展,因而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道该如何解答了,这就是浅尝辄止的坏处。

  如果人们能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将所学知识不断反馈到大脑的深处,让这些信息一次次地刺激潜意识,以便把知识提炼、消化,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在拥有了深入思考的习惯后,人们就能避免浅尝辄止的毛病,学会深入地了解事物,即儒家所说的“笃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坚持到底的做事精神。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幼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在众人的赞赏声中,年幼的李白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一味贪恋玩耍,读书时只是敷衍了事,不太愿下苦功学习。

  李白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不思进取,很是担忧,便送他到山中去读书,希望他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然而,李白一点也没有改变。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想看看李白有没有进步,就考他对一首诗的理解,李白自恃其才进行解说,却解说得乱七八糟。父亲很生气,斥责他:“如此读书,何时成才?”李白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那首诗,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他说去练书法,就借机溜出去了。面对顽劣的儿子,父亲叹息不已。

  李白正在写字时,面前飞过一只蝴蝶,一下把他吸引住了,他忙放下笔,蹦蹦跳跳地去追蝴蝶。一路追逐着蝴蝶,李白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的一条小涧,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答道:“我在磨这根铁棒呀。”

  李白感到更奇怪了:“你磨铁棒干什么用呀?”

  老婆婆说:“我呀,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呆了:“那么粗的一根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

  老婆婆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事,没有成不了的。这根铁棒虽然粗,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看到这一切,又听了老婆婆的这番话,李白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以往不论做什么事都浅尝辄止,与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绣花针的精神相比,真是太惭愧了!

  从此,李白痛改前非,无论射箭、练书法、读书都非常用心,力求精益求精。经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作为天资聪颖的一代大诗人,尚且要如此笃行才能成功,我们普通人,要想取得成就,就更要下苦功去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