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36)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5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6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
2.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描写,是从山上写到山尖,写到山坡,再写到山腰,按照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答案】1.b2.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五、描写景物的角度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例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
问题:这段文字中,作者从那些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解析】这一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就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多个角度来写景。“吹面不寒”“母亲的手抚摸”“微微润湿”“‘轻’风”,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轻柔细腻;“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从嗅觉角度写春天的清香气息;“繁花嫩叶”,从视觉角度写春天红花绿叶、五彩缤纷的美景;“呼朋引伴地卖弄”“唱”“应和”“响”,“清脆的喉咙”“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牧童的短笛”,“嘹亮”,从听觉角度写出春天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答案】这一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就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随堂演练】
课文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的是,这两者都是从觉上写的;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觉上写的;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觉上写的,所以说它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答案】颜色形状视听味
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1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1对上:1开篇点题,照应题目;2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2本身:1渲染…气氛;或2突出表现了…
3对下:1引出下文…2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3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
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2(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
2.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描写,是从山上写到山尖,写到山坡,再写到山腰,按照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描写景物。
【答案】1.b2.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五、描写景物的角度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例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
问题:这段文字中,作者从那些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解析】这一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就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多个角度来写景。“吹面不寒”“母亲的手抚摸”“微微润湿”“‘轻’风”,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轻柔细腻;“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从嗅觉角度写春天的清香气息;“繁花嫩叶”,从视觉角度写春天红花绿叶、五彩缤纷的美景;“呼朋引伴地卖弄”“唱”“应和”“响”,“清脆的喉咙”“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牧童的短笛”,“嘹亮”,从听觉角度写出春天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答案】这一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就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对景物进行了描写。
【随堂演练】
课文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的是,这两者都是从觉上写的;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觉上写的;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觉上写的,所以说它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答案】颜色形状视听味
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1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1对上:1开篇点题,照应题目;2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2本身:1渲染…气氛;或2突出表现了…
3对下:1引出下文…2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3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
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2(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