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长相思,元神异
�。

  自陆晓溪随那玉华琼宫的长老走后,每隔一日,两人便会用玉符聊几句。起初俞和每次聊完,虽然脸上兀自挂着笑容,可却不知觉的泪水如注。慢慢的时日长了,渐渐习惯了些,用玉符扯扯家常,相互问候,报个平安。

  两人约定,短则五年,长则七年,待陆晓溪筑基功成,入世历练,便是再相见之日。

  俞和轻轻按着胸口藏着的玉符,心中一片宽慰。以前虽说陆晓溪从不提起,他也知道,自陆晓溪成为玉华琼宫的弟子,他们两人便再不相同,陆晓溪修行有成后,寿命悠长,而且容颜常驻,他俞和却是凡胎,若无仙缘,数十年后就化为枯骨,两人今后的路,仙凡有别。俞和以前每每想到此事,难免黯然,如今自己终于得入仙门修行,那一缕情丝不再渺渺无望,心中爽快通畅,仿佛周遭全都一下子明媚了起来。

  当下求道之心更坚,盘膝坐在蒲团上,取过那本薄薄的《清净坐忘素心文》,翻开来细细诵读。

  翻开封页之后,寥寥写着二页文字,在最后的一张纸上,绘着几幅人形,有的盘膝坐,有的闭目侧卧。

  “始于修,本于性,唯道集虚,虚则神气合。一法,存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人之性,无观之以眼而观之以心,无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神,虚无一光,暝于祖窍。止形息役,静虑忘思,心息隐,性光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神反于心,乃同于道……”

  这些文字虽然写得拗口,但俞和与早年读过的其他道经相互印证参照,道理颇有相通之处,倒也好理解。讲的是两种修静功,练性的法子。

  其一是听息法,是要耳听呼吸声,渐渐转为存意与呼吸,逐渐的心息相依,于是杂念不知不觉的泯灭,渐渐的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这功夫修到深处,由忘息自然转为闭息,闭息之后,外气不从口鼻进入,由周身毛孔直接汲取天地元气。

  另一法叫观光法,是由听息法达到身心入静之后,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双目前一寸二分的祖窍,存意于祖窍,就可见到些许光亮,这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初修时,这性光星星点点,飘忽不定,功夫深了之后,便逐渐凝聚,达到性光圆满的境界,成为一个“圆陀陀,光灼灼”光球。

  这时便算是完成了元神凝显,神识初聚的性功筑基。继而神光下照,可内视,可生息,可成真阳,性命交修。

  俞和把整部《清净坐忘素心文》反反复复诵读了九遍,觉得心中已然文意通彻,便照着册子后页绘制的图形盘膝坐正,手掐子午诀,先是静心了片刻,接着似听非听,存意呼吸声,自觉得有清新气自鼻孔吸入,混合了胸中杂念后,化作一道混浊气从唇间呼出。良久,心中念头凝定,渐觉好像身体四肢都消失,只剩一团神念。

  于是双目微垂,眼光注视鼻尖前的虚空,用意念若有若无的观望眉心祖窍,起初只觉得那里是一团晦暗的混沌,隐隐约约就些光亮浮现出来,渐渐的,这些光开始旋转聚合。

  就在这些光依稀要揉成一团的刹那,俞和只觉得有什么东西猛然间从不明处来,直贯入了他的祖窍中,一道的青光骤然在晦暗中绽开,瞬间吞没了他即将凝聚的一点性光,这道青光一转,在他祖窍中化作一尊六角形的玉色经台,这经台缓缓旋转着,在祖窍中似有无穷大,暝暝中,却可窥见每一处细节,经台上有紫金、白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七宝镶嵌,有五色云霞缠绕。

  玉台下绽出一道光芒,把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