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资料 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内外蒙古分离运动分析
br />
  在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不遗余力的打击蒙古汗国的林丹汗,使其败死青海,将内蒙古完全纳入版图。顺治时期,清朝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明朝和农民军的残余势力。到了康熙时代,在消灭三藩之后,他收回了台湾,并通过击退准噶尔汗国噶尔丹的胜利,将喀尔喀蒙古也就是现在的外蒙古纳入到直接统治之下。直到乾隆中期,称雄中亚的准噶尔汗国灰飞烟灭,新疆、青海被牢牢的攥在了手心里,至于西藏,驻藏大臣的出现,终清朝一世,没有人怀疑西藏不是“大清”的领土。

  说这些不得不说的废话,就是要表明,所谓“自古以来”,还是从清朝说起,才有说服力,才能有个基础来论述内外**立运动的前因后果。

  清朝对外蒙古地区的征服及外蒙古的独立

  清廷对于内、外蒙古的态度并不一样,内蒙古诸王公因为是“从龙入关”的功臣,所以最被信任,与清廷联姻也极多,所以清廷对于内蒙古的管理,基本上是“自治”。而外蒙古诸王公对抗清朝征服时间长,归附的时间晚,而其后又有反复,所以并不被十分信任,虽也封官予爵,但还要在库伦(今乌兰巴托)设立办事大臣,以为监督。这就和西藏的情形大同小异。

  清朝虽然稳固的统治了这个多民族国家200多年,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在现代化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完全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虽然民族不同,但都有共同的国家观念。而清朝,满族无疑是这个国家无可争议的家长,汉族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内蒙古的蒙古族,是家长最重要的亲戚,享有和家长一样的尊贵;藏族按他们自己的话说,与清廷是“供施关系”,是清廷养活和尊敬的僧人;而比较尴尬的,便是外蒙古,他们与内蒙古同宗同源,但却享受不到内蒙古在清朝皇族中的地位。如果说内蒙古是十分认同清朝,可以和满人共同分享家长的权势和荣光,那么外蒙古便是被清朝牢牢控制而又很是疏远的“远亲”。

  这样的构成,表面上相得益彰,实则要有强大的武力形成的威权作为后盾,在出现重大的变故,家长无力在维持这种关系的时候便会有“树倒猢狲散”的危机。清朝衰落之后,汉人的革命党喊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藏人开始驱逐清朝驻军,外蒙古的独立活动也就风起云涌了。因为,外蒙古对于清朝的反抗,在蒙古人中,除了西蒙古的准噶尔人之外,是最为顽强的。准噶尔人几乎被清朝屠戮殆尽,那么外蒙古的“内附”又是如何的呢?

  清朝对于外蒙古的征服和控制可说一波三折。

  在清朝征服漠南蒙古也就是内蒙古之后,又不停的向漠北蒙古也就是喀尔喀蒙古渗透自己的势力。面对清朝强大的压力,原本混战不休的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蒙古不得不考虑联合。于是,在1640年,喀尔喀蒙古三部汗王与漠西卫拉特蒙古诸位首领共26名贵族举行了会盟,制定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法典》明晰了贵族的权利和义务,调整了蒙古各部的关系,从新整合了力量,共同应对清朝的征服。在这次会盟之后,喀尔喀汗王们策动了内蒙古的滕吉斯对于清朝的叛乱,并亲自率兵支援。但在清朝的强力反击之下,滕吉斯被镇压,喀尔喀派出的援军也遭到惨败。随后喀尔喀诸汗王对于清朝表示了妥协和退让,与之保持了30多年的和平状态。

  到1686年,喀尔喀诸部发生内讧,直接导致了准噶尔汗国的入侵,诸部汗王和大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纷纷南逃到内蒙古境内,寻求清朝保护。清朝康熙皇帝亲率大军迎战准噶尔军并大败之。借着这次胜利的余威,康熙皇帝在1691年于多伦诺尔与喀尔喀各王公会盟,这标志着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正式服从了清朝的统治。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清朝降伏了